50年前初讀鹿橋的《未央歌》,即深深愛上,以後大約每隔10年總要重讀複習一遍。熱愛觀察自然,又孜孜做著生物實驗的童孝賢成了我的偶像,而他與藺燕梅的浪漫戀情多令人神往。故事場景是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大,抗日戰爭的艱苦時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在此弦歌不輟,教學與研究成績斐然,八年期間英才輩出。諾貝爾獎大師楊振寧和李政道,及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當時皆在此研讀。我曾造訪西南聯大遺址,在舊教室裡深讚再殘酷的戰爭也斷不了教育與研究,這是人類樂觀進取的表現。
然而今年的新冠病毒竟迫使全球大學紛紛關閉,教授與學生進不了實驗室,高等教育僅靠網路教學延命。絕大多數的大學慌了,今年的畢業典禮勢必取消,下學年正常開學的希望渺茫。財務壓力迫使許多名校解聘職工、教授降薪,更遊說老教授們儘早退休。這是近代人類史不曾經歷與想像的困窘,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基金貶值,又少了捐款與門票收入,也撐不住了。美國波士頓的科學博物館裁了2/3的人力,舊金山的探索博物館更僅保留15%的員工,社會教育幾近全面停擺。變賣蒐藏品是博物館的禁忌,過去偶爾為之,也必須把收入用來購置新蒐藏。但是面對存續危機,美國的藝術館館長協會剛通過新決議,在往後兩年內出售蒐藏品免責!
植物園、動物園、種子庫和菌種中心得守住啊!這些匯聚珍稀物種的寶庫,肩負維繫地球生命多樣性的重責,容不得閃失。二次世界大戰時,俄國的列寧格勒被入侵的德軍封城28個月,城內的瓦維洛夫植物工業研究所(Vavilov Institute of Plant Industry)擁有世界上最古老、規模也最大的種子庫。當時餓死了28位植物學者,他們堅守庫房,捍衛種子免難於飢民和餓鼠,是保種界的壯烈先賢。
我從「荒堂」的神像蒐藏中,請出神農大帝、岐伯聖尊、藥王孫思邈、華陀以及保生大帝,邀眾醫神合影助念,護蒼生度此疫災。《科學人》雜誌在台泥公司的慷慨贊助下,接續製作了第三期特別企劃「透視新冠病毒」,請享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