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美國華盛頓州雷蒙市,下著濛濛細雨的一天。微軟公司數千名穿著無領結襯衫、西裝褲與牛仔褲的產品開發人員,像潮水般湧向了微軟本部一棟不甚起眼的建築物。建築內,成排的攤位展示著許多科學家最新的智慧成果。這些科學家來自一個超過700人的團體,也就是這個軟體製造商的研究部門。其中一個攤位,展示著可減低背景雜訊的麥克風;另一個攤位上的軟體,能夠把照片內的臉孔轉變成動畫。再往前走,訪客會經過一台穿戴在展示者身上的數位相機。這台相機只要感測到溫度或光線的變化,就會啟動快門,可以把一個人清醒時所遭遇的種種事物全部記錄下來。這個一年一度的盛會名為TechFest,是確保產品開發者能掌握研究人員目前進展的一個途徑。
各種展示顯得匠心獨具且充滿奇趣,散發著學院派資訊科系的典型氛圍,令人馬上想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但比起展示本身,更嚇人的是展場走道上的一些人,其中有工程師、數學家與程式設計師,有些人紮起的馬尾已經灰白了,他們是穩坐電腦科學名人堂的一群。來,見見迷你電腦的發明人貝爾(C. Gordon Bell);或是卡吉亞(James Kajiya),他創造了電腦繪圖運算核心一些極為關鍵的數學功能,並因其技術成就而贏得一座奧斯卡金像獎;接著還有葛瑞(James Gray),他可是資料庫領域的大老。這些傳奇人物並不是偶爾到此一遊,事實上,微軟靠著它龐大的現金,已經在過去13年中,從大專院校與競爭對手處聘用大量的科技奇才,組成了資訊領域前所未見的天才大軍。
微軟在1991年成立自己的研究實驗室。當時,許多企業革新的發起者正試圖調整任務,以便讓自己看來更像先進的研發團體,包括IBM研究部門與AT&T的貝爾實驗室。結果導致了大變動,不少研究人員也因此離去。但微軟卻反其道而行,公司當時的先進科技與業務發展部門副總裁米佛德(Nathan Myhrvold),多年來一直想要成立一個研究實驗室,這對軟體開發人員來說倒是奇事。但是全錄帕洛亞托研究中心(PARC)的失敗經驗,卻為他的案子投入一些未定的變數,因為這個研究中心一直沒辦法把資訊科學上的創新轉為利潤,比如與微軟營業項目息息相關的技術:圖形使用者介面。
來自全錄PARC經驗的教訓,已經成為業界內廣為流傳的智慧,也就是純研究註定是個賠錢生意。米佛德記得,「當時,我覺得那樣做非常傻,但是反過來說,那也是個機會。」米德佛在四年前離開微軟,自組了一家創投公司。在1990年代初期,這位後來當上企業主管的理論物理學家認為,籌組實驗室是一場冷酷、需要算計的賭博:「如果你現在說,微軟這家公司會花錢研發五年內都不會成真的事物,並且會僱用真正的天才,然後在真正重要的領域內研究,而如果這些領域成功了,我們就能靠它賺上一大把鈔票,那麼我想你一定會贏得這場賭注。」
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一向以熱愛技術聞名。他同意了米佛德的意見,於是米佛德開始周遊全美,把最棒、最聰明的人才吸引到大西雅圖地區。一開始最先規劃的部份,是想辦法避免重蹈PARC的覆轍。首先,微軟研究部門的運作地點必須限制在雷蒙市內,與產品開發人員相近,這是為了防止PARC經驗的悲慘命運再度出現而做出的決策。貝爾在研究部門創始之初曾對米佛德提出多項建言,他說:「帕洛亞托與全錄總部所在的羅徹斯特,距離實在相差太遠了,不僅文化差異大,實際的距離也大。」
想網羅為數不多的聰明人,需要耗時耗力的推銷工作。「由於微軟缺乏研究傳統,一開始很難聘到人,」米佛德表示,「我最初想要聘用的對象,都是在百年以上的老公司或是研究機構裡任職。他們對於街頭上新來的小伙子,當然感到相當懷疑。」米佛德聘到的第一個對象,是貝爾去糾纏來的。此人名為拉希德(Richard F. Rashid),是美國卡內基美倫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他所開發的Mach作業系統,後來成了NeXt電腦與蘋果電腦公司OS X的基礎架構。
拒絕上任的現象並未持續太久。微軟繼續熱情如火地網羅人才,以致有些資訊科學系所紛紛開始抱怨,微軟搶走了他們最棒的人才。微軟研究部門成長到目前的規模,每年的預算估計超過2億5000萬美元,而且在英國劍橋、北京、舊金山與矽谷等地,也都設有實驗室。在創立企業實驗室的過程中,拉希德把卡內基美倫大學資訊科學系內鬆散的組織架構,當成微軟研究部門的模範。首要之務就是要盡可能減少官僚制度。研究人員在發表論文之前,並不需要事先知會主管,而且開支上也具有相當的自由度。
「我們的研究人員不必為研究計畫編列預算,」拉希德表示,「任何人都可以拿到他們需要的任何東西,但如果不需要,就不應該要求。如果有人要求了一大堆他們並不需要的東西,那就等著被炒魷魚。」拉希德低調但果決的行事風格,透露出他多年的學者經歷。他表示,自己從不曾為了測量研究人員的生產力而設立正式的標準。但是他指出,以電腦繪圖大會(SIGGRAPH)上發表的論文數目為例,微軟研究部門當年度的產出就佔了其中的1/4,為所有與會機構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