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達斌
第9屆有庠科技論文獎、第16屆有庠科技講座得主
謝達斌為我國跨領域奈米醫學科學家,研究成果多次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2014年起連續四年獲得國家新創獎,同時也是第九屆有庠科技論文獎及第十六屆有庠科技講座得主,現任科技部次長。謝達斌認為,科學領域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跨領域研究將能夠為科技帶來新的契機。
重視基礎科學發展,從教育培養跨域合作精神
結合醫學、奈米、光電等不同科學領域,謝達斌的研究成果為醫學診斷治療開啟新的機會,時至今日,許多頂尖的科學研究都源於跨領域團隊,透過技術整合可以突破單一領域的知識限制,提升科學研究所帶來的價值。謝達斌說明,科技部非常鼓勵跨領域創新,像是「科技突圍」計畫,從人文角度發掘社會待解的議題,藉由跨領域技術合作提案獲得解決方法,將科技研發接地氣。謝達斌也提到應該要落實國民科普教育,讓科學成為日常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就更能和不同領域的人有共通的語彙對談, 促成更多跨領域合作的機會。
雖然現今應用科技當道,但是謝達斌提醒「沒有芽苗就不會有後面的大樹」,不可輕忽基礎科學的播種,基礎科學雖然未必能立即產生經濟效益,卻是應用科學的根基,而透過應用科學發展出來的技術,可以讓基礎科學可以有更好的工具去探索新事物,兩者之間需要更均衡、更有策略性地建立良好循環關係,加快科研奔跑的動能。
共同形塑鼓勵新創之氛圍,提升台灣知識經濟競爭力
謝達斌點出了台灣科研目前面臨的挑戰,第一是研究生越來越少,高階人才面臨斷層,因此科技部今年提出了「補助大專校院優秀博士生獎學金」方案, 希望能夠鼓勵更多優秀學生修讀博士學位,培育科學研究人才;第二是保護基礎科學與鼓勵接地氣的創新,由政府和產業攜手提供穩定的資源,讓基礎科學與關鍵技術有長遠策略持續發展;第三是讓台灣變成一個更國際性、更有包容力的國家,能吸引全球頂尖的人才、鼓勵跨國合作,讓科研的影響力能夠更加寬廣。
要將科學創新落實至產業,謝達斌認為也要從文化面開始就塑造鼓勵新創的氛圍、從制度面由政府至產業共同推動知識經濟轉型,還有就結構面改質, 從以製造為主體的園區型態,思考如何鏈結大學和研究機構等資源,從前端科研創新到後端製造形成一條龍的創新經濟模式,創造以大學新創為主體的城市園區(Science Park@city)連結以製造為主體的傳統科學園區。提供新創團隊優質的創業空間和國際資源,並協助鏈結產業技術作為新創後盾。
謝達斌表示有庠科技獎給了優秀科學家一個舞台,讓他們的付出能夠得到肯定,鼓勵科學人更加精進,希望有更多的企業願意支持科研創新,形塑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風氣,對於經濟轉型將有更大的幫助。
【受訪者簡介】
謝達斌
科技部政務次長
●主要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國際巨分子與奈米醫學創新研發中心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牙科學科暨口腔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立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兼口腔診斷及一般牙科主任
●研究領域
口腔病理學、分子生物學、腫瘤學、牙科學、奈米生醫技術
【甄選資訊】
第18屆有庠科技獎甄選資訊自2019年11月20日至2020年1月3日開放甄選,邀請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綠色科技╱人工智慧六大領域的傑出人才踴躍報名!更多訊息與線上申請,請見http://www.feg.com.tw/yz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