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的代價-科學人雜誌
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的代價

2019-12-01 湯普森(Andrea Thompson)
不分富窮,各國都面臨經濟損失。

圖源/ “LONG-TERM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BY MATTHEW E. KAHN ET AL.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AUGUST 2019


今年7月下旬,嚴重熱浪席捲西歐,法國巴黎等城市創下史上最高氣溫紀錄,不僅讓人汗流浹背,也使基礎設施受損而造成經濟損失、勞動生產力下降,並可能降低農業生產。這說明了即使是富裕國家也可能因氣候變遷遭受經濟打擊。


非營利組織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在一項新近研究提出了上述關鍵訊息。早期研究顯示,較貧窮、氣溫高的國家將因氣候變遷蒙受較大損失,而氣溫低的國家可能從暖化中獲益。但新的分析顯示,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損失無所不在。英國劍橋大學的莫哈德斯(Kamiar Mohaddes)是此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說:「無論什麼類型的國家,都難逃氣候變遷的衝擊。」


莫哈德斯和其他經濟學家在NBER的初步報告中匯集174個國家自1960年以來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活動,包含所有商品及服務等生產總成果的指標)及氣溫資料,以找出過去氣溫高於常溫對於所得水準的影響。接著利用這種相關性推估未來暖化加劇將如何影響GDP。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依照當前趨勢增加,2100年全球GDP將損失約7%。各國無論貧富或氣溫高低,GDP都將減少(下圖);美國將損失10.5%,而先前經濟學家認為因農業增產而成為暖化受益者的加拿大將損失13%。


巴黎氣候協定把2100年全球氣溫升幅定在2℃以內,若能據此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能大幅減少經濟損失:以全球來說,GDP下降僅1%,美國與加拿大則約2%。


與早期研究不同,此研究分析了氣溫,也考慮不同社會適應的常溫範圍和氣溫超過該範圍的程度。莫哈德斯說,儘管美國等富裕國家可能有更多資源來抵消氣溫偏離常態帶來的影響,但研究顯示,單靠適應氣候變遷無法減少重大損失。未參與此研究的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哈勒加特(Stephane Hallegatte)評論:「現有基礎設施和技術都能減緩損失,但無法完全因應。」


莫哈德斯和哈勒加特都表示,這些預測可能低估了GDP降幅,因為該研究還沒把未來可預期的極端氣候變化考慮在內。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