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嚴重的熱浪席捲歐洲,科學家估計有數萬人因此死亡,許多受害者是行動不便的老人,以及部份慢性病患者。這種極端天氣會因氣候變遷而更加頻繁,而且不只老人和病人受到影響。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氣溫升高不只直接威脅生命,也造成數十億小時的勞動力減損、增強傳染病擴散的條件、減少農作物收成。
這項研究是國際研究機構組成的聯盟「刺絡針倒數」的最新發現,發表於去年12月的《刺絡針》。「刺絡針倒數」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氣象組織(WMO)合作,追蹤氣候變遷對於健康的影響,以及各國政府如何因應。
「刺絡針倒數」的執行長華茲(Nick Watts)是該篇論文的共同作者,他說:「氣候變遷影響全世界的每個人、每個族群,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免疫』。我們目睹這衝擊已經有一段時間。」
這項研究指出,全世界有數百萬人將會遭受高溫相關疾病和死亡的威脅,歐洲和地中海東部的威脅特別高,原因很可能在於這些地區有較多老人住在都市;風險最高的是超過65歲的人,以及心臟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較多人類居住的地方,面臨的平均溫度變化(0.8℃)超過全球平均值(0.3℃)的兩倍(參見上圖)。和2000年相比,2017年多出1億5700萬次「經歷熱浪事件」(heat wave exposure event,以每人經歷一次熱浪為單位)。和1986~2005年相比,2000~2017年平均每人每年經歷的熱浪多了1.4天;這看起來不是增加太多,然而華茲說:「一名75歲的腎臟病患者或許能撐過三、四天的熱浪,但無法撐過五、六天的熱浪。」
悶熱的氣溫也影響生產力。這項研究發現,2017年因氣溫過高而減損的勞動力高達1530億小時,其中80%與農業有關,受害最嚴重的地區是印度、東南亞、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和南美洲。紐西蘭健康與環境國際信託的主持人兼環境和職業健康顧問謝爾斯壯(Tord Kjellstrom)是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他說:「受到高溫衝擊,最初會感到不適,一旦氣溫持續升高到某個程度,人體機能便無法運作,例如大量流汗但沒有補充水份,會導致慢性腎臟病。」這項研究顯示,中美洲有些農場工作者在炎熱的戶外環境工作多年後,死於腎臟問題。美國等較富裕的國家,或許能免受最糟糕的影響,因為較容易取得飲水、在室內工作會有空調。但謝爾斯壯也表示,這些解決方式可能很昂貴。
此外,熱浪還會導致間接效應,例如暖化已擴大登革熱、瘧疾和霍亂的病媒活動範圍。科學家可透過測量「病媒能力」(vectorial capacity)了解病媒易於傳播病原體的程度,2016年登革熱病媒蚊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的病媒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80~2010年代,適合讓弧菌屬(Vibrio)細菌(包括霍亂弧菌)生存的海岸線比率,在波羅的海地區和美國東北分別增加24%和27%,1950~2010年代,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造成瘧疾的寄生蟲)在非洲高地增加了近21%。
氣候變遷也威脅糧食安全。地球的糧食生產目前仍足以供應全世界,但該研究發現,有30個國家已因為極端天氣造成農產量降低。
曾是「刺絡針倒數」共同作者、英國倫敦衛生及熱帶醫學院教授海恩斯(Andy Haines)沒有參與這次的研究,他評論:「整體而言,此研究顯示氣候變遷的演變方式以及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情況令人憂心。特別是低收入國家,實際衝擊的數據仍不足。」他表示,這些國家可能遭受最大影響。
不過,這項研究也發現一些正面訊息:WHO在2015年調查的40個國家中,有30個國家已提出氣候變遷健康適應計畫,65%的城市已經(或正在)進行風險評估,了解公共衛生建設受威脅的程度。但全球對於健康適應的花費仍低於氣候適應總花費的5%,挹注的資金也遠低於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這份全球氣候協議預計在2020年生效。
華茲表示,各國為了舒緩健康威脅,可以採取的最重要措施是,逐步淘汰燃煤火力發電,並轉移到綠能運輸。電動車開始在各地上路,「活動式」運輸方法也很重要,例如走路或騎自行車。他說,綜觀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損失,顯然「我們的反應將決定人類未來百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