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天降:今年8月印度喀拉拉邦(Kerala)洪水泛濫,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頻繁。
許多人認為氣候變遷是久遠之後的事,對這樣的威脅感到不痛不癢。但是新研究發現,如果請人們想像乾旱或洪水造成的後果,說不定他們就會改觀,並且開始動手做環保。
研究人員請93名台灣的大學生閱讀一篇報導,內容包括氣溫異常、洪水以及其他關於氣候變遷且會對台灣造成影響的事件。他們請其中62位受試者寫下這類現象會在哪三方面波及他們未來的生活,接下來請62位中的半數受試者仔細想像上述情境,包括特定的人物和場景。其他31位則是對照組,未參與描寫或想像。
接下來,所有受試者回答「你認為氣候變遷對世界造成嚴重衝擊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問題,評估自己怎麼看待氣候變遷風險;實驗採用1(非常不可能)至7(非常可能)的評分量表。結果顯示,細想情境的受試者平均分數比並未想像情境的人來得高;在後續召募了102位受試者的第二次實驗中,再現了這項結果。
在第一次實驗中,想像氣候變遷影響的人爾後傾向表示,自己願意以更節能方式使用冷氣。在第二次實驗中,詢問受試者是否願意參與淨灘活動,近2/3的想像組受試者自願,非想像組則只有43%;挑選素食或葷食的午餐盒時,近半數的想像組受試者選擇對環境較為友善的無肉餐點,非想像組則只有約28%。研究結果發表在今年7月《環境與行為》線上版。
研究人員並未追蹤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是否也有所不同,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學教授邱文彬表示,這點有待未來探討。此外,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加拿大卑詩省維多利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吉佛德(Robert Gifford)評論,研究結果「應該在其他地方以其他受試者再現。」
不過邱文彬表示,研究結果仍可用來引起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例如,他建議報導相關議題時,可生動描述氣候變遷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影響,並請讀者想像實際受到災害的情景。邱文彬也提到,在科學博物館以虛擬實境展現氣候變遷的後果,也是另一種把研究結果付諸實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