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只有40公克的棕鼠狐猴(brown mouse lemur)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之一。牠們身材嬌小,過著晝伏夜出的樹棲生活,很不容易追蹤與觀察。若迪(Sarah Zohdy)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攻讀研究所時,與同事想出了研究狐猴互動的妙法:追蹤狐猴身上的蝨子。
科學家推算,蝨子起源於至少1億3000萬年前,當時牠們寄生在有羽毛的恐龍身上,但現在幾乎以所有鳥類與哺乳動物為宿主。牠們通常具有很高的宿主專一性,也就是說一種蝨子只寄生在單一物種或一群親緣關係密切的物種身上。只有在宿主密切接觸時,蝨子才會擴散並繁殖。野生動物身上的蝨子很少轉換宿主,除非這些動物之間有身體接觸,例如打架、窩在一起或者交配等。
若迪和同事一直在研究馬達加斯加的狐猴,他們利用陷阱來監測狐猴的移動。該團隊利用指甲油當做顏料,以一組特別的色碼來標記一種專門以棕鼠狐猴為宿主的蝨子Lemurpediculus verruculosus。在進行陷阱監測的同時,研究人員也檢查狐猴身上的寄生蟲,看看這些做了記號的蝨子是否換了宿主。
他們記錄到14隻狐猴(全是雄性)在一個月內發生的76次寄生蟲轉換,且剛好是在繁殖季節。研究人員推測,這些只在雄性狐猴間的寄生蟲轉移,最有可能是發生在雄性狐猴彼此打鬥爭取雌性狐猴的時候。但更有趣的或許是,研究人員從蝨子提供的數據中發現了13種新的社交活動,是以誘捕方式無法偵測得到的,其中包括狐猴的移動範圍比過去所想的還要廣:有些交換了蝨子的狐猴,與上次遭陷阱誘捕的地點距離超過600公尺。
這並非人們第一次運用蝨子來觀察更大的科學圖像,但卻是首度使用蝨子來研究活生生的野生動物行為。研究團隊希望,該研究能證明這個方法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