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意識到你有意識嗎?-科學人雜誌
編輯推薦

你意識到你有意識嗎?

2018-10-01 布拉克摩爾(Susan Blackmore)、繪圖/倪傳婧(Victo Ngai)
不論在科學或哲學領域,意識,可說是最困難的問題。何謂意識?意識從何而來?甚或,我們真的有意識嗎?

重點提要
■生理和行為證據顯示,人類和其他動物對痛苦和愉悅刺激的反應在本質上十分相似。
■儘管如此,科學家對於其他物種是否有意識或痛苦感受,仍然沒有一致看法。
■意識是否有演化上的意義,以及確切於何時演化出來,也是熱議的問題。
■事實上,學者對意識的幾乎每一個面向都有異議。有些人認為意識可以測量,有些人則認為意識只是幻覺。


人類是否為這個行星上唯一有意識的物種?龍蝦、獅子、甲蟲和蝙蝠可能只是無意識的「自動」生物,只會在沒有意識經驗的情況下對世界做出反應?亞里斯多德即抱持這種看法,認為人類擁有理性的靈魂,而其他生物只有生存的本能。在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所稱「存在巨鏈」的世界觀中,人類的位階高於沒有靈魂的動物,僅次於神和天使。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也認為,其他生物只有反射動作。然而,隨著生物學知識的累積,我們越來越清楚人類不只和其他動物擁有類似的解剖構造、生理反應和基因,我們還都擁有類似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記憶和情緒反應。這種由意識經驗所形成的奇異內在,難道真的只有我們人類才有?


這是一個困難問題。儘管你的意識經驗看似是你最清楚不過的事,但是它可能是最難研究的題目。關於意識,我們甚至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訴諸哲學家納格爾(Thomas Nagel)在1974年提出的著名問題:「身為蝙蝠,有何感受?」納格爾以蝙蝠比擬,是因為牠們生活的方式和人類非常不同。我們可以試著想像蝙蝠倒掛入睡,或使用聲納來探測和巡弋世界時的感受,但是蝙蝠真的有任何感受嗎?重點在於:如果蝙蝠沒有感受,我們就可以說牠沒有意識;如果蝙蝠有某種(任何)感受,牠就有意識。那蝙蝠究竟有沒有感受?


我們和蝙蝠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人類和蝙蝠一樣擁有耳朵,而且我們可以想像以手為翼。那麼,想像自己是一隻章魚:你有八隻彎曲、抓力強勁且敏銳的觸手,可以用來移動身體和捕捉獵物;你沒有骨骼,所以可以鑽過狹小空間;你的神經細胞只有1/3在腦袋裡,其他都分散在八隻觸手各自擁有的神經索中。


試想,身為章魚、牠的腦、或牠的一隻觸手,會有怎麼樣的感受?關於意識的科學研究,無法輕易回答這個問題。


更難解的是意識的「艱難問題」(hard problem)。主觀意識如何從客觀的大腦活動中產生?物理本質的神經細胞如何透過化學和電生理訊號產生痛覺、在觀看滿天紅霞時感到壯麗以及品嚐紅酒時有美妙味覺?這是一種二元論式的問法:心智如何能從物質中產生?但,心智真的有從物質中產生嗎?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意識研究人員分成兩派。我們可以借用哲學家鄧奈特(Daniel C. Dennett)在一場論戰中的描述,他把其中一派稱為「B派」,此派學者在苦思意識的艱難問題後,認為「哲學殭屍」可能存在:一種假想生物,和你我完全一樣,卻沒有意識。如果相信哲學殭屍存在,也可能認同其他生物可以在「完全黑暗」、完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看、聽、進食和交配。若真如此,意識就是人類的一種特殊能力,在演化過程中可能出現或沒有出現。而且很多人可能認為,我們很幸運才會擁有意識。


另一邊則是「A派」,此派學者駁斥哲學殭屍的可能性,套用哲學家邱吉藍(Patricia Churchland)的話,他們認為意識的艱難問題其實只是混淆議題的「騙人問題」(hornswoggle problem)。意識要不是等同於身體和大腦的活動,要不就是來自我們和其他動物共同擁有的基本生理結構與活動。A派認為,追問「意識本身」何時演化、為何演化以及有何功能,根本沒有意義,因為「意識本身」並不存在。


感受苦痛


這項爭論為何重要?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受苦。當我不小心踩到我家貓咪的尾巴時,牠高聲尖叫並奪門而出。我很確定傷到牠了。但如果只看行為,可能會產生誤解。我們可以在一隻機器貓的尾巴上放置壓力感測器,並設定感測器被踩到時會啟動機器貓發出尖叫聲,在此情境,我們不會認為這隻機器貓經驗到痛。許多人選擇吃素,因為他們不忍農場動物遭受的不人道對待,但是那些可憐的牛和豬是否真的渴望逃到野外?養雞場的雞在狹小籠中是否真的極度痛苦?行為實驗發現,雖然母雞喜歡在乾草中抓蹭,而且當牠們可以輕鬆選擇時,也會挑選有乾草的雞籠,但是當有厚重的門簾擋住有乾草的雞籠時,母雞卻懶得擠過門簾進去。牠們真的在意所處的環境嗎?活龍蝦被煮熟時會發出尖銳的聲音,但那會不會只是空氣被擠壓出硬殼時產生的聲音?


當龍蝦或螃蟹受傷、被迫離開水中或斷螯時,體內會釋出類似皮質醇和皮質酮的壓力激素,這個反應被視為牠們可以感受痛苦的生理證據。另一項更具說服力的證據是蝦子受傷時,表現出跛行並磨蹭自己傷口的行為,如果施以人類的止痛藥,此行為就會減少。


魚類也是如此。當研究人員在虹鱒嘴唇注入醋酸後,虹鱒會開始翻滾並以唇摩擦魚缸邊緣和碎石,施以嗎啡則可以減少此行為。當斑馬魚可自由選擇內有碎石與植物的魚缸或空蕩魚缸時,牠們會選擇較多物品的有趣魚缸;但是當牠們被注射酸液後,則會選擇空蕩但水中含有止痛藥的魚缸。和人類相比,魚類的痛覺或許比較簡單,但這些實驗顯示魚類確實能感覺疼痛。


有些人對此仍有質疑。澳洲生物學家基伊(Brian Key)認為,魚的行為看起來很痛苦,但這並不表示牠們真的有任何意識。他在公開取用期刊《動物感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毒害刺激並不會讓魚有任何感受。」他認為,人類的意識仰賴訊號擴大以及全面整合,魚類則沒有足以形成此類連結的神經結構。換言之,基伊不接受這些行為和生理證據,他認為人類的獨特性來自於我們的特殊生理結構。


從腦部結構尋找意識


如果這些研究無法提供解答,或許可以試著比較各物種的腦。人類獨有的意識是不是出自較大的腦容量?英國藥理學家葛林菲爾德(Susan Greenfield)認為,在生物界中,腦容量越大,意識程度就越高。但如果真是這樣,非洲象和北美灰熊的意識就會高於人類,而大丹狗和大麥町的意識也會高於北京犬和博美狗。看來這種說法行不通。


比腦容量更相關的,或許是可用來判斷意識狀態的大腦結構和功能。幾乎所有哺乳類以及大多數動物(包括多種魚類、爬行類和一些昆蟲)都有清醒和睡眠的交替循環,或至少有強烈的日變節律活動和反應,而這些生理活動是由特定腦區負責,例如哺乳類的下腦幹。因此,從清醒狀態來看,我們可以說大多數動物是有意識的。然而,這並不表示牠們有意識經驗(我們仍無法知道清醒的蛞蝓或蜥蜴的主觀感受)。......


# 關鍵字:編輯推薦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