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士是美國舊金山一所高中的美術老師,從小就開始繪畫。她的繪畫技巧從西方水彩到古典中國水墨筆法都有,但她總是走寫實路線:盡可能真實描繪風景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物。但在1986年,43歲的她開始對工作感到吃力。打成績、準備上課教材、設計課程
等,她以前可以輕鬆以對的每件事,在往後的幾年逐漸變得困難起來。到了1995年,她已經記不得學生的名字,因而被迫提早退休。
不難想像張老師的恐懼,她去看了神經科醫師米勒(Bruce L. Miller),他是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記憶與老年中心的臨
床主任。他診斷出她患有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這種罕見的失智症會選擇性破壞顳葉與額葉,主要發生在左大腦半球。這些區域控制語言與社交行為,且跟記憶有密切關係。患者常會變得內向,表現出強迫行為,而且平常在社交場合中,防止自己對別人做出不當行為的抑制能力也喪失了。
米勒在張女士身上都看到了這些改變,但是他也發現到,她的創造力正大幅提升。米勒提到:「她的社交能力與語言能力喪失得越多,她的藝術創作就越奔放、越自由。」同樣這種讓她在眾人面前感到尷尬的抑制力缺失,卻讓她得以掙脫自己寫實藝術訓練的桎梏,變得抽象、印象派了起來。她的畫作變得饒富情感。
米勒對此感到震驚。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個因為神經元衰亡而造成心智功能缺失的人腦,竟會綻放出天才的花朵。事實證明張女士不是唯一的例子。米勒後來發現,有些患者因為罹患額顳葉失智症,而引爆了遲來的創造力,其中有些患者之前甚至對藝術是沒有太大興趣的。有位男士是一名證券經紀人,一直是藝術的門外漢,卻從此脫胎換骨。他開始愛上繪畫,還拿過幾個藝術獎。另外一個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人開始作曲。還有另一個人,記憶測試顯示他只能從15個字記得1個字,卻發明了精密的化學偵測器。
創造的能力是人類最突出的一項特徵。從取火到裂解原子,大抵是這股源源不絕的創意靈光推動著社會的進展。像張女士這種因為腦部傷害而突現不尋常技巧的患者,對他們的研究讓我們在了解創意思考過程的神經機制上有了重要見解。神經科學家利用先進的技術,像是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以及腦電圖儀(EEG),正試
圖了解這些靈光來自何方。
科學對創造力只有初步了解,但有一點似乎是清楚明白的:原創性不是上帝發派給少數人的天賦。我們可以透過訓練與鼓勵,從我們體內激發出創造力。不是每一個男人、女人或小孩都可以成為天才,但透過某些練習,讓我們的態度與環境維持在最佳狀況(同樣這些因素可以協助我們達到最大的認知能力),我們就可以激發出最大的能力。其中有些步驟簡單到不行,像是提醒自己要對周遭保持好奇心,要有勇氣破除成見(見〈進入創意心境四步驟〉)。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應用創意研究所的心理學教授史密斯(Steven
M. Smith)說,許多人相信只有少數的天才,才有能力對人類做出有創意的貢獻,「這根本大錯特錯。創意思考是人類的常態,幾乎所有的心智活動都包含了創意思考。」
與人交談時我們經常可以輕易將恰當的字眼串連在一起,這就證明了我們的腦子根本上就是有創意的。科學家想要知道的是,為什麼某些人的靈感引擎總是以高速運轉,而其他人卻不行。
非關智力
智力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美國軍事領袖在60年以前就已經知道這個近似矛盾的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空軍想要尋找能夠以非常手段逃出生天的戰鬥機駕駛。他們希望駕駛不只要能在緊急狀況脫困,還要能夠保住飛機與自己的性命。軍事探員起先使用傳統的智力測驗來挑選飛行員,但沒多久就發現到,高智商與有創意的超級駕駛完全無關,因此後來就改用比較敘述式的方法。
約在同時,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季弗德(Joy Paul Guilford)注意到,智力無法反應一個人的整體創意。季弗德在1940年代末期提出人類智力的模型,奠定了今日創意研究的基礎。其中一個關鍵變數就是「聚斂性」思考與「擴散性」思考的差別。
聚斂性思考的目標,在於找到單一正確的解決辦法。當碰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利用邏輯找出正統的解決辦法,然後再確定這種解法是否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進行智力測驗時,使用的主要是聚斂性思考。但是有創意的人擺脫了這種傳統思考模式,因而找到不尋常或不太相關的解決辦法。這種能力稱為擴散性思考,可以產生
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法。季弗德解釋說,一個人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可以從不同的起點出發,必要時改變思考方向,因而找到好幾種解決辦法,這些辦法可能都是正確的、恰當的。
季弗德想要找出一個類似智商、可以測量的創意商數(creativity quotient),但他本人以及其他研究人員的努力從來就沒有成功過。其中的幾種方法,像是托倫斯創意思考測驗(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可以從接受測試的一群人當
中多少看出哪個人比較有創意。但想要以這許多反應來挑出特別有創意的人,則完全要看進行實驗者的個人好惡。
當代的創意專家不再使用標準化測試,而是從特別懂得擴散性思考的人當中尋找某些個人特質。以下列出幾個主要特質:
觀念流暢性:當被問到一個字眼時,一個人可以想到的概念、句子以及相關事物的多寡。
多樣性與變通性:當被問到像報紙或紙夾的可能用途時,一個人可以想到的不同解決辦法的多樣性。
獨創性:發展出別人沒想到的可能解決辦法的能力。
精密性:形成概念、加以擴展,進而形成具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問題敏感性:看清問題的核心以及相關困難的能力。
重新界定:以全然不同的角度看待既定問題的能力。
左腦還是右腦?
季弗德對聚斂性思考與擴散性思考的區辨,促使神經科學家檢視這兩個不同機制是否發生在不同的腦區。這些實驗,尤其是1960年代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斯佩里(Roger W. Sperry)所進行的實驗,為神經學與心理學帶來了革命性影響。斯佩里研究了所謂的裂腦(splitbrain)病人,這些人罹患癲癇,用傳統治療方法卻又無效。唯一能夠終結這些人可怕的癲癇發作,就是切斷連結左右兩大腦半球、由神經纖維組成的胼胝體。
斯佩里及其同事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現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讓患者進行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實驗,最後的突破性發現是,左右兩大腦半球處理不同的資訊。斯佩里因而獲得了1981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左腦負責大部份的溝通以及其他任務,包括處理聽覺、
書寫的資訊以及身體語言;右腦則處理影像、旋律、語調,像臉部的複雜表情,以及身體的空間定位。
兩大腦半球的功能差異是現在熱門的研究主題。從中風患者身上所做的研究證實了這種基本的分工現象。舉例來說,右大腦半球受傷時,語言能力大都不受影響,但是身體的認知以及空間定位則會受到傷害。研究人員也注意到另一個有趣的關聯:右大腦半球中風的患者,喪失了原本擁有的繪畫、詩詞、音樂,甚至像下棋這種遊戲的創造力。
累積的實驗證據終於證明,左大腦半球
負責聚斂性思考,而右大腦半球則負責擴散性思考。左大腦半球檢視的是細節,並以邏輯與分析的方式來加以處理,但缺乏某種決斷性與抽象性的連結。右大腦半球比較富想像力,比較直覺,比較傾向整體性的思考,將資訊片段整合成一體。
想想一首詩。當人在讀一首詩時,左大腦半球會分析字母的序列,根據書寫文字的邏輯法則,將之整合成字句。左大腦半球會檢視文法與形態意義,掌握文字的實質內容。但右大腦半球對一首詩的詮釋,則不只是一串字眼而已。右大腦半球會以既有的概念與想像,將訊息整合起來,以豐富意象、具體化背後的象徵意義。
─ 進入創意心境四步驟 ─
● 好奇心:試著保有發現的精神、一顆孩童般對周遭的好奇心,並對一般大眾的認定提出質疑。
● 動機:一旦對某事產生興趣,繼續下去。
● 智性膽識:努力跳脫制式準則與慣性觀點(如「我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的框框。
● 放鬆:找時間做做白日夢、思考思考,因為這是最佳點子常
會出現的時機。找出放鬆自己的方法,並努力加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