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可以選擇自己出生在人類歷史上任何時代,但在選擇前你不曉得自己的國籍、性別或經濟狀況,你會選哪個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古希臘或羅馬?中世紀?英國伊莉莎白時代?美國殖民地時代?1950年代?「你會選擇現在。」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年4月的一場演講中提出這個問題以及他的答案。他認為:「我們很幸運活在人類歷史上最和平、最富庶且最進步的時代。從二次大戰至今已數十年,大多數人身處民主社會,生活更富裕、更健康,也受過更多教育;全球經濟已讓超過10億人脫離赤貧。」
查看經濟學家羅瑟的網站(ourworldindata.org)以及世界銀行、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和歐盟在資料庫humanprogress.org蒐集的數據,可知上述說法屬實。那為何政客及權威人士,不論政治立場為何,都不斷告訴我們悲慘無望的消息呢?首先,媒體傾向報導壞消息,因為那正是他們的工作;土耳其一天沒有政變不會成為新聞,但只要有人試圖推翻政府,就會有報導。再來,2001年心理學家鮑邁斯特等人發表的論文〈壞比好強〉點出重點:他們爬梳生活中各個面向的證據,發現「壞情緒、不稱職父母和負面回饋比正向人事物的影響更大;壞消息被關注的程度也比好消息高;壞印象與偏見也比好印象更容易形成,而且更難消除。」
為什麼?我認為答案之一是人類厭惡「失去」。平均來說,失去的痛苦要比獲得的快樂大上兩倍之多,想要與人打賭,可能的損益比必須約是1:2,因為我們會把已有的看得比沒有的更重,這是所謂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經濟學家泰勒做過實驗,給一組受試者一只價值6美元的杯子,問他們願意以什麼價格出售,答案的中位數是5.25美元;接著問另一組受試者願意以什麼價格購買相同杯子,中位數小於2.75美元。厭惡失去與稟賦效應還受到維持現狀的偏見強化,也就是人具有選擇習慣事物的傾向,例如我們偏好人際、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現況,而不是其他選項。
人的心理狀態為什麼會這樣發展呢?答案是演化。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平克在2015年發表的〈悲觀的心理學〉,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對威脅產生過度反應的適應代價,要比反應不足來得低,因為之前人類生活的世界有更多危險,避開風險以及對威脅敏感是值得的;如果在太平日子,那麼現狀就值得維持。
這些論述有助於解釋大部份對政治悲觀的心理狀態,例如每次選舉時,我們接受到的宣傳轟炸。社會學家史密斯在《道德、信任動物》一書中,回顧許多政客與權威人士為了強調他們重視的道德基礎而做出的宣稱。這些說法可以歸納成一個簡單的模式,就是「以前的日子很糟,但現在日子好過了,多虧有我們這個黨」,或是「以前的日子很美好,但現在日子壞透了,都是因為另一個黨」。聽起來是否很熟悉?2008年歐巴馬競選時強調,給共和黨的人當了八年總統,「我們需要改變」。2016年川普的競選口號是:給民主黨的人當了八年總統,我們要讓美國「再度偉大起來」。
1859年彌爾說過:「不論是追求秩序與穩定的黨,還是追求進步與改革的黨,對健康的政治來說,都是必要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