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一直變聰明嗎?-科學人雜誌
編輯推薦

我們會一直變聰明嗎?

2012-10-01 佛爾吉 ( Tim Folger )
持續升高的智商分數,代表我們很可能比未來子孫笨很多。


重點提要
■一個世紀來,智商分數持續穩定提升,這稱為弗林效應。
■分數的提升來自假定「與文化不相干」的智力測驗類別,例如圖案配對能力。
■研究人員相信弗林效應來自於現代生活不斷增加的抽象特質。
■提升的心智創造出科技,接著提升智力,產生持續增強的回饋。


28年前,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弗林(James R. Flynn)發現一個至今仍令社會科學家難解的現象:智商(IQ)分數從20世紀開始持續穩定攀升。弗林檢視了數十個國家的智商測驗數據,發現每年分數會增加0.3分,也就是每10年增加3分。近30年的後續研究證實,全球的智商提升是統計事實,如今稱為「弗林效應」。而且,智商分數還在爬升中。


弗林在2012年9月出版新書《我們會一直變聰明嗎?》,他表示:「讓我驚訝的是,到了21世紀,智商分數還是持續升高,最新的結果顯示,美國人智商的上升速度,依然是每年0.3分。」


弗林效應最奇怪的地方,是它單純且連續。它沒有變慢、停止或重新啟動,一直穩定升高,弗林說:「就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心理學家羅傑斯(Joseph Rodgers)檢視了約1萬3000名美國學生的智力測驗結果,看看弗林效應是否有中斷的現象。他說:「我們想知道學生的分數是否以5年或10年為單位增加,不過,分數卻是每年持續全面性增加,1989年出生的小孩,智商分數比1988年出生的要高一點。」


弗林效應意味兒童比起雙親的智商平均高約10分。如果弗林效應持續下去,到了這個世紀末,我們後代的智商將比我們高約30分,這個差距是智力測驗前2%的人和平均成績的差異,不過它能繼續下去嗎?這個趨勢是否永無止盡增加,使得未來的人類都是現今標準下的天才?弗林效應和人類智力是否有一些先天的限制?


抽象概念塑造現代心智


當研究人員證實弗林效應時,也發現到廣為使用的智力測驗裡升高的智商分數,幾乎都是因為在特定領域的表現改善了。魏氏兒童智力測驗量表(WISC)是其中一種,它有多個類別,可以評估不同的能力。預期在學校學到的結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有所提升,似乎比較合理,不過實際並非如此,算術和詞彙能力的成績並沒有隨時間改變太多。


智商分數提高了,大致上是因為兩個測驗抽象推理能力的類別。其中一個類別測驗「類同」能力,會問這類的問題:「蘋果和柳丁有何相似處?」低分的答案是「兩者都可以食用」,高分的答案是「兩者都是水果」,後者的答案超越單純的物理性質。另一個類別由一些幾何圖案組成,圖案之間有某種抽象的關聯,受試者必須找出正確的關聯。


弗林效應的難解之處,是這些智力測驗原本設計來測量完全不受語言和文化影響的能力,心理學家稱之為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解決陌生問題的先天能力。不過弗林效應清楚顯示,在假定與文化無關的智力測驗中,某些環境因子對全世界族群都有相當的影響。美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密契姆(Ainsley Mitchum)和福克斯(Mark Fox)詳細研究了不同世代的智力測驗差異,推測我們進步的抽象思考能力,可能和人腦能有彈性的感知外界物體有關。


密契姆說:「每個人都很熟悉電腦視窗裡的『開始』按鈕,不過那不是真的按鈕。我試著向我祖母解釋關閉電腦的方法,我對她說:『敲擊開始按鈕,並選擇關閉電腦』,她卻直接拿滑鼠敲電腦螢幕。」


密契姆表示,他祖母並非不聰明,不過她生長在按鈕就真的是按鈕的時代,而且電話顯然不是照相機。包括弗林在內的多位研究人員認為,上升的智商分數,並非反應基本智力增加了,而是人類的心智可以多「現代化」。這些測驗需要能熟練地辨識抽象的類別並建立相關性,弗林表示,這種能力在過去一世紀內,比起人類歷史中其他時刻都要有用。


弗林說:「如果我們無法分類抽象事物,也不習慣運用推理,就沒辦法真正掌握現代世界。1920年代,蘇聯的心理學家盧瑞亞(Alexander Luria)對俄羅斯鄉下的農夫做過一些很棒的訪談。他問他們:『如果有個地方不停下雪,那麼該地的熊永遠是白色的。北極總是下著雪,請問那裡的熊是什麼顏色?』農夫會說他們只看過棕色的熊。他們不會把假設的問題當成有意義的問題。」


這些農夫並不笨,只是他們所處的世界需要其他的技能。弗林說:「我認為最吸引人的不是智力測驗分數提高了,而是有助於我們了解20世紀的心智發展歷程。」


如果天真地詮釋弗林效應,很快會導出一些奇怪的結論。舉例來說,單純根據時間回推,會推論以1990年的標準來看,1900年的英國人平均智商只有70分。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漢姆布里克(David Hambrick)說:「這表示當時英國人平均處於心智遲緩邊緣,幾乎不可能遵從板球規則。這當然很荒謬。」


我們也許沒有比祖先聰明,但毫無疑問,心智已經改變。弗林相信,這是工業革命造成的,因為它促成教育普及、小家庭,以及讓工作由原本的農業導向轉變成技術和管理導向。新的職業類別形成,包括工程師、電工技術員、工業設計師,這些工作需要掌握抽象原則。教育普及促成更多創新與社會改變,使得我們的心智和以技術為基礎的文化之間,建立了正回饋,這個現象短期內似乎不會消失。


大部份研究人員同意弗林的整體評估,也就是工業革命和科技進展引發弗林效應。不過要弄清楚確實的原因,以設計教育或社會政策來增強這個影響,仍然很困難。改善教育顯然對於提升智商分數有些幫助。在20世紀初,美國人待在學校的時間不超過七年,而現在美國成人約有一半受過高等教育。


不過正規教育無法完全解釋弗林效應。有些研究人員猜想,20世紀增加的智商分數,主要可能是來自智力鐘形分佈曲線左側(也就是分數最低的一群)的提升,很可能是教育機會增加的結果。然而,美國杜克大學的魏(Jonathan Wai)和普塔拉茲(Martha Putallaz)檢視20年來,五到七年級學生共170萬筆測驗結果,發現成績前5%的學生分數增加的狀況也完全符合弗林效應。魏表示:「這是我們首次有證據指出整個智力曲線都往上提升。」魏和普塔拉茲的研究顯示,由於整個曲線都移動了,智力成績增加背後的文化因素對於每個人的影響應該是一致的。研究人員在一篇即將發表的論文推測,精緻電玩遊戲的普及,甚至某些電視節目,可能訓練了解決智力測驗問題所需的能力。


對羅傑斯來說,弗林效應的普遍性印證了要尋找單一原因並無意義,他說:「一定會有四、五個主要的原因,彼此之間可能會互相加成或抵消。」兒童時期營養攝取的改善、教育的普及、小家庭的形成,以及受教育母親對小孩的影響,並列為最可能的因素。他表示:「只要兩個因素存在,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另外兩個因素消失了,弗林效應依然持續發生。」


# 關鍵字:編輯推薦生命科學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