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剛踏入實驗室時總是懵懵懂懂,我也不例外。當初進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之前,我沒有任何專題研究的經驗,而且在沒有生物背景的基礎下,我毅然決定選擇病毒載體的實驗室做為棲身之所,曾經有學長問我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當時的我很豪邁回答「趁年輕多學新東西嘛,難不倒我!」絲毫不掩飾自己的狂妄。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確實是一個天兵。進入實驗室兩個月後,我仍沒有進入狀況,同學都是帶著實驗記錄本和新的實驗數據去meeting,而我卻始終雙手空空,想當然,就成為第一個被老師「震撼教育」的人,每次都被罵得狗血淋頭。但令我意外的是,當我多次在老師辦公室接受震撼教育時,學長姊們卻齊聚在休息室中討論該如何拯救我這個天兵,因為他們第一次看到有人竟敢在每次meeting時不斷挑戰老師的忍耐極限,而且這個人仍不自覺;之後,有的人幫我惡補生物基礎,有的人教導我實驗技術與設備,更多的人給予我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就這樣,我開始慢慢踏上研究的正軌,而當我開始計算到自己連續九個星期沒有再被老師震撼教育時,就知道我已經不需要再去計算時間了。
設定目標,勇往直前
進入清大化工所博士班之後,我體認到自己是學長了,不能再依賴別人,而是要成為別人的榜樣,這個階段是我學習最多的時候;例如,在碩士班可能只要學會做實驗就好,進入了博士班,卻要把所有實驗的邏輯和原理融會貫通,因為這些都是學弟妹可能會來請教你的問題,尤其在那該死的自尊心驅使下,相信我,你絕對不想面臨答不出來的窘境。
在這個階段,我也開始與不同的單位合作,以期做出更好的研究,除了大專院校的不同系所之外,我的足跡遍佈了工研院、中研院、國衛院、食工所、長庚及馬偕醫院,還有多家生技公司,奔波的過程相當費時及耗力,卻讓我體會到了不同於先前的研究生活。
我除了見識到不同單位的專業技術之外,更接觸到許多人,學習與人互動,從過程中也了解到產業與學術研究上的不同需求,使自己在進行研究時能夠更貼近產業所需,因為研究生活帶來的這些體驗,讓我了解「走出門外,我們可以學到更多。」
我的博士研究涵蓋了病毒載體製程開發、奈米材料建構、幹細胞工程以及癌症免疫治療,這些研究乍看之下是不同領域,其實皆環環相扣,必須建立在不斷累積的技術背景下,嘗試開發獨立且創新的跨領域研究。我經常看到國外頂尖單位發表十分創新研究成果,一直很納悶,他們是在什麼環境之下,才可以不停孕育出如此創新的研究,長久下來,我也在內心埋下了想出國做研究的種子。
當然,要進入國外頂尖單位進行研究相當不容易,因此我在多年前就著手進行兩個方向的準備工作,第一是必須要申請到科技部的出國補助,我認為拿到國內補助就可在不影響國外老師的研究經費下,提升自己被對方考慮的機會,這也是在眾多競爭者中,初步脫穎而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