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天吧!-科學人雜誌
解讀心智

我們來聊天吧!

2015-03-01 陳瑀葳
心理語言學家常使用「會話分析」探討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智活動與行為表現。

許多人都聽過荷蘭生物學家丁伯根(Niko Tinbergen)的研究故事,他由長期觀察動物如何傳遞訊息,並有系統地進行實驗,不但深入了解蟲魚鳥獸的社會行為,也以這一系列的動物行為研究獲得了1973年諾貝爾生醫獎。丁伯根的研究方法也為心理學家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典範:如果想要了解人類的行為,我們需要了解人類如何溝通互動;更精確地說,我們需要了解人類如何運用語言。

跨越文化的對話韻律

為了探討人類如何使用語言,心理學家與語言學家常常使用「會話分析」進行研究。畢竟,會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是我們與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這個學門在1970年代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社會學家薩克斯(Harvey Sacks)等人所建立,著重於探討人們如何在非正式場合與日常生活中對話。

薩克斯與同事注意到日常會話中隱含的嚴謹結構,也發現這些看似隨意的口語交流,並不是如一般人所以為的漫無章法。舉例來說,對話的兩人往往像是配合度極佳的網球對手,雙方一來一往,極少有同時開始說話的情形。我們是如何達到如此順暢的交流呢?薩克斯、薛格洛夫(Emanuel Schegloff)和傑弗遜(Gail Jefferson)的研究顯示,文法規則是其中的關鍵,例如,「我認識那家店的老闆」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但「我認識那」則不是,心理語言學家恩菲爾德(N.J. Enfield)等人在2006年所做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這個結果。他們錄製朋友間的電話交談,再改變這些錄音對話中說話者聲調的高低起伏,之後給受試者聆聽判斷何時對話會結束,實驗結果顯示,即使受試者聽到的是機器產生的平板音調的對話,只要了解語句的內容,他們便能毫無困難地指認出對話何時會結束。這也表示,每個人在不知不覺中都是文法專家,在對話時不斷地分析著語句中的文法,以此預測對方何時結束,並告訴自己:「啊!輪到我說話了。」

維持流暢對話的另一個關鍵,是在適當的時間點說話,這不但可以避免蓋住對方的聲音,也避免令人尷尬的安靜時刻。大部份的人都十分擅長掌握對話的時機,研究顯示,對話間的停頓平均歷時200毫秒,幾乎比眨眼的時間更短暫!更有趣的是,這似乎是一個舉世皆然的現象。在200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心理語言學家花了數年在世界各國探查不同民族的對話習慣,得到的結果十分驚人:雖然文化背景或使用的語言結構大相逕庭,但無論是在美國、義大利、丹麥、韓國、日本或巴布亞新幾內亞,人們都盡量縮短對話間的停頓,在200毫秒的空白時間中構思自己要回答的內容,以相同的韻律把對話延續下去。

另外一個超越文化與語言的現象,是人們如何解讀對話間的停頓。如前面所述,在交談的時候我們預期在200毫秒內就聽到對方的回答,一旦這個節奏被打亂,我們便開始為這樣偏離常軌的狀況尋求背後的可能解釋。普渡大學的語言學家羅伯茲(Felicia Roberts)與佛朗西斯(Alexander Francis)進一步探討這個現象,他們錄製了一些問答對話,問話者提出一個要求(例如希望對方讓他搭便車),而另一方則回答:「當然,沒問題!」羅伯茲與佛朗西斯再加以改變問與答之間停頓的時間,然後請受試者判斷回答的人是否真心願意幫忙。結果顯示,無論受試者是使用英語、義大利語或是日語,只要問與答之間的停頓時間超過了半秒鐘,受試者便會對看似正向的回答做出負面的解讀。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