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粒子就定位-科學人雜誌
科學人新聞

奈米粒子就定位

2003/07/04 宋宜真
新穎技術讓粒子可以自行排列組合,構成不斷重複的3D圖案!

重點提要

「米雕」是一項傳統技藝,不過科學家要將之發揚光大,一次運用兩種材料,在三度空間裡製造精細的奈米圖案!
在芝麻粒上刻字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技藝,能夠讓欣賞的人看到變成鬥雞眼還讚嘆不已。過去幾年,科學家已經做過許多類似的事情,不但可以在原子的尺度下寫字,還製作出許多小到要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見的電路和圖案,譬如IBM奈米科技部門的成果,不過這些還只是二維平面上的傑作,而且每次只用上一種材料而已。現在,IBM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奧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展出一種更新穎的技術,不但能同時結合兩種不同的材料,而且還能在三維空間之中製作出重複的圖案。

這項研究由IBM研究中心奈米材料暨設備小組的馬瑞(Christopher Murray)、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物理暨應用數學系助教授歐布賴恩(Stephen O'Brien)、哥倫比亞大學暨IBM的博士後研究員瑞德(Franz Redl),以及IBM博士後研究人員周維相(Kyung Sang Cho,音譯)共同合作,論文發表於6月26日的《自然》。他們選定的材料為具有磁性的氧化鐵,以及具備半導特性的硒化鉛。硒化鉛可以應用在紅外線偵測器和熱成像上,還可以調整其對特定紅外線波長的敏感度;而具磁性的氧化鐵是最常用來覆蓋某種特定磁化錄音的媒材。一旦這兩種不同特性的粒子集結在一起,它們便擁有「神奇的力量」,不但對外加的磁場有所反應,而且對它們施加特定波長的光線、電力甚至機械力時,都是如此。這種擁有奇特磁光性質的材料用處多多,是深入了解量子運算的重要關鍵,然而困難的地方在於,這兩種化合物的顆粒都被控制在很小的尺度上(只有幾奈米),科學家怎麼叫它們乖乖聽話呢?

首先,要能夠建構奈米顆粒。科學家先從想要建構的結構中,計算出數學上理想的顆粒大小,而且尺寸必須非常統一,不能超過理想尺寸的5%上下。他們將氧化鐵顆粒的直徑選定為11奈米,而硒化鉛顆粒的直徑則為6奈米。

再來,就看要怎麼把它們集結起來了。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下,讓這些粒子自行組合,形成三種不同的3D循環圖案。科學家先讓氧化鐵和硒化鉛在溶液中自由活動,這些顆粒的隨機運動使它們相互靠攏,一旦某個顆粒找到比相鄰顆粒能量更低的狀態,它就具備了較大的優勢,能夠讓另一個粒子吸附在它周圍;如此一來,這個粒子的狀態就變得更加穩定,而能吸引更多粒子,使整個粒子團的大小逐漸增加,形成一個有秩序的集合體。要是某個粒子一開始便處於不太穩定的位置,具備的動能較大,它便會移動到另一個能量較低的位置,或是溶解後另尋依附之處。只要粒子沉澱的比例給予這些粒子足夠的時間和自由度,那麼要嘗試尋找它們的最佳位置,形成整齊有序的晶格,是大有可能的。


以精確、高效能的方式,讓物質自行組織成材料結構、形成前所未有的特性,是奈米科技一項很重要的目標。馬瑞認為:「最令我們興奮的,就是利用這個集結分子的方法,往後不管我們要集結任何的材料,都是有可能的。」



# 關鍵字:科學人新聞物理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