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透過迭代法(iteration)進行:科學家重複同行的工作,然後加入他們自己的發現。經過同行互審的論文,就記錄了這一步一腳印的過程。然而近幾年來,有些重要的報告指出,許多科學家無法重複其他科學家發表的結果,難道科學進展出現了前所未見的錯誤?在驟下結論前,讓我們先考量科學本身容易變動的特質,特別是生物學。
這個議題的核心是基礎生物醫學研究,以及把這些研究轉換為治療疾病的醫藥。理想的狀況下,學術界的科學家會找出藥物可作用的目標,通常是與疾病有關的蛋白質,而製藥界的科學家則負責尋找可干擾這些目標功能的藥物。然而實際上,當製藥界的科學家重複學術界的試驗時,經常無法見到效應強大的結果足以支持他們研發藥物;更糟的是,許多有潛力的藥物到了第二期臨床試驗檢定藥效時,皆無法過關。
1970年代的情況似乎比較簡單,分子生物學引入了「基因A可製造蛋白質B,從而產生功能C」的觀念。朝這個簡單的脈絡思考,科學家發現了許多驚奇的生物機制,有時還能設計出有效的藥物,抗癌藥基利克(Gleevec)就是代表作品。如果藥物研發都能如此,該有多好!
但那些早期藥物都是隨手可得的果實,生物學遠比那些簡化觀念複雜多了。生物機制不是獨立的線性關係,而是連結緊密的網絡,每一個網絡的分支都層層調控,相關分子的多寡和特性會不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