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性變態-科學人雜誌
反重力思考

人人都是性變態

2014/01/24 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說說無奇不有的性癖好!

我在2013年10月遇到美國心理學家兼作家貝林(Jesse Bering),問他什麼時候才會出一本我能帶在紐約地鐵上閱讀但封面標題不會引人側目的書?他在2012年出了關於演化解剖學的書《為什麼陰莖長那樣?》(中文版書名為《下流科學:是天性還是怪癖?從「性」看穿人性!》),已經夠聳動了,沒想到他的新書標題更加驚世駭俗:《性變態:你我心中都有性偏差》,我在地鐵上讀這本書時,乘客都用鄙夷的眼神偷瞄我。面對我的懇求,貝林回答:「我會努力看看。」不過我半信半疑,畢竟眼見為憑。

慷慨的貝林把新書獻給你、我、以及任何一位勇於打破禁忌(我的意思是在地鐵上讀這本書)的讀者。獻辭是這麼說的:「謹把此書獻給你這個性變態,沒錯,就是你。」這個說法呼應金賽(Alfred Kinsey)在1948年出版的《男性性行為》。貝林在書中引述金賽的研究指出:「根據當時的心理健康標準,75%美國成年男性可歸類為性變態。」

既然大多數男性都不正常,那麼究竟什麼是正常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癖好。貝林寫道:「某人眼中的下流舉動,對另一人來說可能是家常便飯。」書中充斥著各類性變態:戀足癖、慕殘者、萊卡纖維戀以及S&M愛好者(他們可不是我名字縮寫的粉絲),都在此書中被澈底剖析。

別以為戀物癖者對iPhone 5S的愛都是柏拉圖式的。貝林指出,這些人可能有「物體–人格聯覺」的特殊神經連結,因此能從無生命物體上感受到人格、情緒甚至性慾。看來下次跟別人借手機前,最好先問問對方的性癖好。
  戀物癖的對象可不限於消費產品。貝林說,有名瑞典女子在1979年嫁給柏林圍牆,但柏林圍牆倒塌後,她已成了寡婦。我打賭如果她試圖跟「老公」討論事情的話,得到的回應大概跟真的老公沒什麼兩樣吧。
  還有一位名為「艾菲爾」(Erika Eiffel)的美國女子,與法國的著名地標結為連理。這是她與建築物的第二段感情:她的前任男友是美國金門大橋,不過那段戀情顯然並未修成正果。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4年第144期2月號】


# 關鍵字:名家專欄反重力思考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