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愛情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丘比特射出愛情之箭時,你或許在學校、可能在教堂,或許正在下象棋或打壘球、正在某個聚會裡和朋友的朋友調情,或在火車上做自己的事。然而有時候丘比特似乎在放假或打盹,甚至是看了太多太久的真實人生電影長片而支持不住休息去了。與其等待難以捉摸的愛情射手重回工作崗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加入交友網站,想要取回自己感情生活的主控權。
數千年來,不同文明發展出各種方法來滿足交配與生殖的演化責任。今日的西方世界多半期待每個人要自行找到愛情伴侶,這個過程可能耗時費力又傷神。在網路上搜尋交往對象的能力,為單身者在這個看似難以捉摸的過程裡提供了些許主控權,並得以接觸數百甚至數千名可能的對象。
超越個人社交圈與居住地區尋找浪漫愛情,這種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已經發展成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大部份交友網站的運作方式如下:使用者建立一份檔案來介紹自己,然後根據各種不同條件在網站上搜尋可能的交友對象,搜尋條件可能是同一城鎮、教育程度、年齡範圍或宗教信仰。有些網站試圖擔任媒人的角色,利用該網站專有的演算法幫會員配對;有些網站則完全讓他們的會員自由選擇。我們的估計是:2012年度新產生的情侶中,可能有20~25%來自網路交友。
20年前,幾乎沒有情侶是在網路上認識的,現在網路卻是找到男女朋友的第二大途徑,僅次於朋友介紹。相對於灑上香水或古龍水到城中鬧區尋找機會,單身網友追求男女朋友的時機可以是享用晨間咖啡時、上班開會時,或在床上的睡前10分鐘。簡言之,網路交友服務澈底改變了結交男女朋友的場所。
然而並非所有的改變都是有建設性的。網路交友的機制中隱藏著幾個關鍵性的假設,其中一個假設是:對於交友檔案中描述的特質,人們有能力判斷它們在真實世界中有多吸引自己。另一個假設是:把幾個可能的對象放在一起比較,是評估哪個對象最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第三個假設是:選擇很多時,可以讓人對自己的愛情願景做出更佳的決定。有幾個不同領域的科學研究顯示:以上的假設沒有一個是正確的。
網路交友的假設與人類心理的真實狀況有落差,這常常導致令人失望的結果。使用者可能每個月耗費數十個小時瀏覽檔案,而鮮少實際約會見面。也可能與幾十個人聯絡,收到的回音卻非常少。他們也可能和「書面上」看起來完美的對象見面,但第一次碰面就知道彼此不來電。
對於網友來說,他們接下來需要「求生手冊」。對其他人來說,一窺現代人的約會方式,可以更深刻了解人類的心理。
選擇越多,越難選擇
網路交友和在夜店交友幾乎完全不同。在酒吧裡,一位男士可能會先掃視整間店後,才把目光放在某位30幾歲的黑髮女郎身上,露出友善的笑容與認真的眼神。如果他向對方走去並成功開始交談,在設法逗她笑時還可以偵測非語言的線索,例如手勢、姿勢與氣味。
如果這位男士是在交友網站瀏覽她的自我介紹,那麼他會知道這位女士週末常常玩桌上遊戲,工作是甜點廚師,以及酷愛恐怖片(若不是熱愛藝術電影的行家,他恐怕會因為這個可疑的品味而放棄了)。
由於愛情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於滑鼠一按的距離,瀏覽更多檔案(以及毫不眷戀地將之捨棄)的欲望十分強大。我們喜歡擁有很多選擇,但選擇太多卻會造成選擇超載,減損我們做正確決定的能力。有一個著名的例子生動描繪了此種效應:超市裡的消費者來到某個試吃攤,那裡展示了6種或24種不同口味的果醬。雖然消費者比較有可能在較大的試吃攤前停下腳步,但實際上掏腰包的機會,在選擇較少的試吃攤卻有10倍之多;選擇很多的試吃攤應該是因為讓消費者不知該怎麼選擇,而乾脆放棄離開。
與此類似,幾個在愛情領域的研究顯示:人們瀏覽的交友檔案數量增多時,會感到不堪負荷。最近有一項研究,參與者必須瀏覽4份或20份個人簡介的檔案。那些看過比較多檔案的人,會比較容易記錯資訊。第二項實驗中,檔案數量從4份增加為24或64份時,使用者會從較為耗時的策略逐漸轉為簡單的策略,也就是從認真觀看並整合多項線索,轉變為只看少數項目,也不會有效結合這些資訊。
瀏覽多少檔案與成果滿意度的關係,目前還沒有正式的研究。不過某些研究顯示:做決定時,如果有非常多選項,反而會導致滿意程度較低。例如,從一盒6顆的巧克力中選擇一顆的人,比起從30顆選一顆的人,明顯認為自己嚐到的巧克力更加美味。以此類推,使用者如果從較少數的可能對象中做選擇,比較有可能喜歡共享燭光晚餐的那名對象。
這些認知上的偏差雖然難以避免,但並非不能解決。在瀏覽會員簡介時,要留意自己已經看過多少人,並且限制每次瀏覽的時間。一次只看應付得來的數量,而且看過一定數量的簡介後,例如每看過20份就要考慮與一名對象聯繫。要記住:每份檔案的背後其實都是有血有肉的真人,那些微妙的差異與深度很難從網路上的簡介中看出來。
少點評估,多點行動
相遇的方式往往也會影響人們評估情感發展的可能性。許多對於非愛情領域的研究顯示:比起考慮一個單獨的選項,在同時並列多個選項加以比較時,人們經常會對不同方面的特質產生優先順序的偏好。
有一項針對大學新鮮人的研究,以他們宿舍分配的情況來探討這個問題。剛入學的新生知道自己會被隨機分配到12間宿舍之一,但結果出來之前,他們會以預測宿舍的特徵,如建築物的位置與房間大小,來預測自己未來生活將有多快樂。但這些特徵最終都和他們的幸福程度沒什麼關聯。反而是生活經驗,如與室友的關係或宿舍的社交氛圍,壓倒性地勝過宿舍的物理特徵。
對於期待與實際之間的差距,解釋之一是新生做出預測時是綜合評估心態,但住進分配到的宿舍後則處於個別評估心態。在搬入宿舍前,他們對這些不重要的外在特徵比較敏銳,只因為這些差異比較容易一眼看出。瀏覽可能對象的檔案時,也比較容易引發綜合評估心態,導致使用者對容易評斷卻不太可能決定兩人適合度的特質,給予過高的評價。的確,會員檔案裡顯示著各種詳細資料,然而這些資料大多與提升兩人關係的經驗性特質無關。例如:從個人檔案很容易得知教育程度與外貌,但要面對面才最能知道兩人是否談得來或是否來電。
做綜合評估時,也很容易加強所謂的「評價心態」,削弱了「行動心態」。處於評價心態時,一個人會針對某特定選項,盡可能與其他替代選項做比較。處於行動心態的人則專注於某個選項,例如對於喜歡的對象,會盡可能熱烈追求。當然,所有的交友選擇都涉及某種程度的評估比較,然而得以在螢幕上比對無數的會員資料時,很可能會讓人在面對所有可能的對象時,採取強烈的評價心態,但對每個對象都只有微弱的行動心態。對付不當心態的方法之一,是花點時間想像:如果自己和檔案中的會員面對面說話,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在腦海中的互動,有可能幫助你不要過份挑剔,並有動力去想想你們兩人或許合得來的地方。也和管理選擇超載的情形一樣,不要浪費時間拿某一個檔案和太多其他檔案做比較。
保持開放的態度
研究顯示,網友們往往理想過高。他們與客觀條件最好的對象聯繫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對象。真實世界的交友過程中,人們不會群起追求聚會中的某位對象,但這卻發生於網路交友,因為網友們看不到某位會員已經受到多少人的注意。這些炙手可熱的會員回覆電子郵件的可能性最低,而對眾追求者以及被熱情淹沒的當事人來說,結果很可能令人不滿意。
部份的問題似乎來自網友有意無意間採取的態度。在一份2010年的研究中,美國喬治城大學的海諾(Rebecca Heino)與同儕戲稱網路交友為「男女朋友大血拚」。拿購物來比喻實在很貼切,就好像在Zapppos.com(美國知名鞋類販售網站)尋覓八號皮鞋。網友以收入或髮色等屬性為條件來搜尋會員檔案,而不是重要的特質,例如幽默感或契合度。有位網友如此形容購物式的心態:「『我要她、她和她』——你看,不就像是從購物型錄上選東西嗎?」另一位網友也同意:「這讓我可以東挑西揀。我可以選我想要的設計,就好像買車時我也可以從想要的規格配備入手。」
在考慮結交男女朋友時,這種購物清單式的心態凸顯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清。在一個實驗中,網路交友的參與者要評估會員的文字檔案。對於故意設計成符合他們理想形象的會員檔案,他們表示會受到吸引,但經過一小段實際互動後,「理想」對象卻不見得會吸引他們繼續交往下去。這實驗告訴我們幾件事:首先,所有網友自認喜歡的其實都是同樣的人。其次,我們對於自己在真實生活中會受到何種人吸引,沒有先見之明。最後,瀏覽會員檔案的便利性會驅使我們以毫無幫助的方式評估可能的對象,導致上述傾向變得更為嚴重。
與其去聯繫「書面上」看起來最好的對象,不妨多考慮氣質方面的特質,喜歡那些特質的人可能比較分散。更重要的是,盡快跳脫會員的個人檔案,且不要一開始就對檔案期待太多。對於自己最終會喜歡上誰,還有誰可能也會喜歡上你,最好維持開放的態度。
掌握溝通的訣竅
交友網站提供簡單的溝通工具,例如電子郵件或線上聊天功能,讓會員和有興趣的對象聯絡。事實上,有意結交男女朋友的網友必須先透過這些管道聯繫,才能改用私人電子郵件信箱或安排電話聯絡。如果互動得還不錯,通常雙方會同意盡快見面。
不幸的是,許多配對並沒有機會開花結果。原因之一是網站上的會員並不全是付費使用者,態度也不見得積極。再者,初次聯絡的訊息能得到回應的例子少之又少。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男性對於從交友網站收到的訊息,平均四則裡只回覆一則,而女性更是六則裡只回覆一則。比較讓人寬心的是:沒有證據顯示迅速回覆會有負面影響。回覆得越快,雙向交流越有可能持續下去。如果你感覺到愛的火花,就不要故作矜持了。
對第一封電子郵件下點功夫,也可能有幫助。有一位語言學者分析了3657位網友曾經發出的第一封郵件,共16萬7276則,發現較常收到回覆的信件有一些特徵,例如較少使用「我」這個主詞或是和休閒娛樂有關的字眼例如「電影」,但有較高的比例使用「你」以及和社會歷程有關的字眼,如「交往」和「有幫助」。
在這個階段,初步的互動關係仍然很脆弱,不要等太久才見面。根據2008年的兩項研究顯示:大部份的網友開始透過交友網站以外的管道聯繫後,一個月內便會見面,而且很多是在一星期內。這麼做是聰明的,研究顯示少量的電子郵件或線上聊天雖然可以幫助雙方見面時的吸引力,太多時卻容易導致過份的期待。
在浪漫的愛情發生之前,畢竟有某種「特別的東西」是人們要面對面才會知道。研究者還在試圖找出「特別的東西」究竟是什麼,不過它似乎存在於經驗性的特質、化學訊息,以及直覺的交匯處。有些情緒上的反應還可能基於感官經驗,例如嗅覺便不能透過其他方法得知。直接見面也可做為進一步交往前重要的實際檢驗。相較於線上溝通,在真實世界中人們比較不會錯誤呈現自己可觀察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