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字典比文學創作有趣?-科學人雜誌
年度專輯

編字典比文學創作有趣?

2003/02/01 吳仲義(美國芝加哥大學生態與演化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基因組序列就跟字典一樣,僅是一部工具書。

重點提要

基因組定序就像編字典,其實創意有限。基因組序列就跟字典一樣,僅是一部工具書,它本身不能表達我們對生物學的了解程度,衍生的精采科學研究才行。但是,為什麼大家這麼熱中於編字典?

如果你想要運用你的創造力,為你生活的年代做個見證,甚至對於人性最基本的質素做個深入探討,你會寫一本文學巨著呢,還是編一本字典?更進一步假設,你所編的字典屬於一個消失文化的語言,百分之八十的字義不明,而且無從查證,只能拼音而已,這種類似無字天書的字典需要政府花上幾千萬的經費,以及編書人員數年時間的血汗,你想會有多少這種字典編得出來?你說,老兄別開玩笑了,天底下哪有這種事,而如果我說基因組序列就是這種字典,你信不信?


基因組序列就跟字典一樣,僅是一部工具書,它本身不能表達我們對生物學的了解程度。看了人類整個基因序列,我們無法知道人為什麼會生病、胚胎如何發育或是人與猩猩有何不同,但是有了這些基因序列,我們可以靠著既有的知識,靠著邏輯思維及想像力,去設計實驗及理論模式來解決這些問題。科學進步需要的正是這些科學實驗。同樣地,如果我希望對我們的社會、文化、歷史有洞察秋毫的了解,我們需要文學家、史學家以文字來剖析我們的文明。當然這些文史學家需要有好用(可用)的字典,可是,從編字典到文史大作之間,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現在,一般大眾普遍對於基因組定序有一種膚淺的期望,就如同大家認為,一旦字典編成之後,文學大作就會像開水龍頭一樣源源不絕而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確實需要集中科學菁英之力,把字典一本一本編出來,不過,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


基因組定序是一件大工程,定序之後的註解(annotation)更是花功夫,更有甚之,目前我們對於大多數的字義(即基因的表達及功能)的了解還是模糊不清。


從科學家的眼光來看基因組定序,就像是文學家看編訂字典一樣,字典的價值在於有人能夠用它來創造出有智慧的作品。同樣地,如果有人提議把老虎的基因組序列完全定出來,從科學政策的角度著眼,我們得問,從老虎的基因序列裡,我們對老虎能有多少新的了解?有多少創新的實驗能靠著這些序列開展出來?這與行為生態學家去野外觀察老虎覓食、求偶、育子是不同的,這些野外觀察的每一份資料都能夠增加我們對老虎的了解;反之,老虎的基因組序列卻不是很有價值的資料,因為沒有太多實驗能從這些資料得到大的助益。這也是為什麼果蠅基因組序列的價值會高很多的原因,因為有太多的科學實驗是以果蠅做為研究材料。

有些大型基因組計畫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設施,可是有些大型計畫倒像是在曠野裡蓋地下停車場,不管有用與否,這種工作的創意性是非常有限的。為什麼缺乏創意的工作會讓這麼多有才華的科學家緊追不捨?(為什麼編字典會比文學創作更吸引人?)這恐怕是基因組計畫最令人百思不解之處。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3年第12期2月號】


# 關鍵字:名家專欄年度專輯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