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食性藻類-科學人雜誌
古生物學

掠食性藻類

2021-04-01 布萊克(Riley Black)
當陽光消失時,微小的鈣板藻化身為掠食者。


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隕石不只讓恐龍滅絕,也使海洋重回僅有簡單微生物的原始狀態。科學家推論,讓海洋生態系免於完全崩潰的功臣可能是有外殼包裹的藻類,它們可掠食其他生物,也保有光合作用的能力,這讓海洋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仍保有複雜食物網的基礎。


這些掠食性浮游生物具有甲殼且類似藻類,稱為鈣板藻(cocco-lithophora)或球石藻(coccolith),它們已存在地球將近兩億年,現代海洋裡仍有許多種類的浮游鈣板藻隨波逐流。在白堊紀晚期,它們的生存變得極為重要,那時有整整兩年陽光因隕石撞擊的碎屑和野火燃燒的灰燼而無法到達大地,生物經歷了漫長的「撞擊寒冬」,光合作用幾乎完全停止。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去年10月的《科學進展》,論文第一作者、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古生物學家吉布斯(Samantha Gibbs)說:「海洋食物網的基礎是光合作用。」白堊紀時期鈣板藻是負責能量轉換的生物之一,在隕石撞擊後,大約90%的鈣板藻物種滅絕。


吉布斯說:「在失去陽光後,少數鈣板藻物種轉變為掠食,以攝取養份。」鈣板藻化石上的小洞顯示,存活下來的鈣板藻物種具有可揮擺的鞭毛,能運動並追捕其他生物。研究人員檢視了化石中掠食性藻類的普遍性,並模擬生物的演化來推論它們如何生存並適應沒有陽光的環境,以及陽光重現後它們再度擴散的情形......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