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到凌晨就是睡不著,也比多數人晚起,才覺得有充份休息到。這些夜貓子可能罹患了「延遲型睡眠週期症候群」(delayed sleep phase disorder, DSPD),這是一種常見的失眠症,研究顯示可能與遺傳有關。美國洛克斐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已找出一種基因突變,可能是導致這種睡眠疾病的成因。
當然,並非每位DSPD患者都為此苦惱。本研究主要作者帕特克(Alina Patke)表示,若你的工作是調酒師或音樂家,可能永遠不會接受診斷或治療。帕特克自己也是夜貓子,但本身基因並無突變。不過有些人可能飽受此症狀折磨,尤其是大學生或上班族。這項研究主要對象是一名從小便受失眠所苦的46歲女性。帕特克說:「她通常在凌晨2~3點上床睡覺,有時更晚,甚至要到5~6點才就寢。」
這名女性在一間沒有時鐘也沒有窗戶的房間內接受研究人員觀察14天。褪黑激素是讓人入睡的激素,比起先前類似研究中睡眠正常的受試者,她產生褪黑激素的時間晚了5~7小時,而且睡得斷斷續續,節奏古怪,有時還會呈現打盹狀態。研究團隊分析她的DNA,發現她的基因Cry1突變,與她一樣有睡眠問題的家人也有此基因突變。主要的生理時鐘蛋白質CLOCK及BMAL會在白晝活化各種基因,包括與覺醒有關的基因,而基因Cry1上有抑制兩者作用的蛋白質編碼。此基因突變會刪除CRY1蛋白質尾部一小段,使其能更有效抑制CLOCK及BMAL。研究團隊搜尋了基因資料庫,發現另外有39人也有此基因突變,這些人的就寢及起床時間相對來說大多也較晚。
研究睡眠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榮譽教授、精神科醫生克里普克(Daniel Kripke)並未參與此研究。他指出,有些研究掃描一大群受試者的腦,想找出某項特質和基因突變是否有關,結果發現此突變與DSPD並無關聯。不過,他仍評論這篇新論文提出了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某些案例或許是基因突變所造成。(李之年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