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在美國西雅圖舉行會議,數萬人舉布條和假人上街抗議,反對經濟全球化,但遭到暴力鎮壓。同時,由藝術家組成的社運團體「沒問題俠客」(Yes Men)使用WTO的標誌和設計建立假網站,假造關於該組織的重要聲明來諷刺WTO。這場惡作劇十分成功,各地研討會甚至邀請沒問題俠客代表WTO演講。重點是,這類荒謬行為越來越多,大眾開始質疑看到的內容。
沒問題俠客發現,他們可以偽造官方網站不斷惡搞,於是開始專職假造訊息,例如偽裝成美國國家步槍協會、《紐約時報》、殼牌石油公司和許多機構。這些社運人士在GWBush.com網站上取笑美國總統候選人小布希的失態行為,可說是現今運用假資訊中傷的鼻祖。
透過這類惡搞行徑,沒問題俠客感受到網際網路這塊新領域的強大力量,追查真相的戰爭在此不斷上演。當多數網際網路使用者已經對線上內容有所懷疑,沒問題俠客便玩弄真相的模糊空間。他們採用的文化干擾(culture jamming)策略源自於德堡(Guy Debord)以及1960年代推動社會和政治批評的情境主義人士(situationist)。1980~1990年代,文化干擾是有共同理念和策略的社運人士常用的方法,例如小幅度修改廣告,藉以大幅改變其意義。這類藝術行動主義(artivism)的倡議者是加拿大的《廣告剋星》(Adbusters)雜誌。該雜誌多次舉辦反企業行動,最著名的是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他們把Nike公司著名商標下方的標語改成「買就對了」(Just Buy It),提醒消費者思考穿戴企業商標就是時尚的想法。
對於沒問題俠客這些社運人士來說,答案揭曉(big reveal)才是惡作劇的主要目的。讓大眾體驗認知失調是建立批判性思考的巧妙策略;一旦製造出心理缺口,真正的目標隨之出現:讓大眾相信企業是民主和公義真正的敵人。
沒問題俠客的策略正是媒體操弄。對他們和其他社運人士而言,網際網路是知識傳播管道,也可用來對抗主流媒體的盲從習慣並讓企業負起責任。但是運用網際網路來惡搞並批評的小聰明,發揮得有點過頭。僅僅10多年,科技公司就創造出一個媒體生態系,各國政府、政治人物、行銷人員和其他利害關係人隨時提供危險的錯誤資訊給網際網路使用者,誘使他們傳播這些訊息。更多證據指出,外國人士、立場偏頗的專家、白人優越論者、激進仇女者、騙子和詐欺犯在社群媒體上假造身分,藉以賺錢、謀取地位和博得媒體注意。而這些謊言到底是如何傳播得比真相更快更遠?
答案包括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新資料經濟和有利可圖的刻意錯誤資訊。我們必須承認,真相通常難以煽動情緒,而促使大眾分享網路影片的動機往往混雜憤怒、新奇和希望。我們除了修改社群媒體體系、抓出機器人程式或堅持身分查核,還可以積極行動:了解現在這種狀況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