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溫層效應蔓延中-科學人雜誌
編輯推薦

同溫層效應蔓延中

2017-07-01 夸特勒喬奇(Walter Quattrociocchi)
計算社會科學家透過社群網路的大量資料,研究陰謀論如何在網路上擴散、人們為何相信陰謀論、意見如何形成並強化,以及是否有解決的方法。

重點提要
■雖然樂觀主義者提出「集體智慧」,但網路也助長了錯誤訊息滋生的「同溫層」。事實上,騙局、陰謀論與其他錯誤或毫無根據的資訊在網路上如病毒般擴散,是21世紀初期最令人不安的社會趨勢。
■計算社會科學家正在研究同溫層,他們運用計算方法,研究人們在臉書、推特與其他網路媒體上留下的痕跡。透過這項研究,他們發現只要錯誤訊息能強化使用者既有的信念,使用者就會欣然接受。
■面對複雜的全球議題,不同教育水準的人同樣會選擇相信能直接指出責難對象的簡單(但錯誤的)解釋。不幸的是,有人駁斥錯誤資訊時,反而會加以強化。因此阻止錯誤資訊的擴散,顯然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


美國德州州長艾波特(Greg Abbott)在2015年夏天對德州國民兵下達了不尋常的命令:密切注意翡翠頭盔15號(Jade Helm 15)演習,以防萬一網路傳言成真。事實上,翡翠頭盔15號是在德州與其他六州舉行為期八星期的例行軍事演習。然而,在網路回音室(echo chamber,意近台灣網路用語「同溫層」)裡,這被看成是一件更邪惡的事──美國總統歐巴馬下令發動政變。


陰謀論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民粹主義蔓延和數位行動主義(digital activism)的年代,陰謀論獲得了新的力量,足以影響真實世界的事件,而且通常會讓狀況惡化。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3年全球風險報告裡點名,毫無根據或錯誤的資訊像病毒般擴散,是當代最危險的社會趨勢之一,幾乎跟恐怖主義不相上下。隨著西方世界反民主的政客不斷增加,我們現在對錯誤資訊瘋傳的危險也看得越來越清楚。令人驚訝的是,民眾不太能分辨可靠資訊與假新聞。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15~65歲的義大利國民當中,超過一半的人識辨能力(literacy)不佳。而且無論意見正確與否,透過社群媒體,幾乎瞬間就能傳遍全世界。


社會科學家最近獲得重大進展,已更加了解資訊的擴散與消費、對輿論形成的效果,以及民眾影響彼此的方式。科技進步讓我們能探勘社群媒體的大量資料,以高解析度研究社會動力學(social dynamics);這些資料是人們在網路上透過社群媒體做出選擇、分享或評論時留下的痕跡。這種方法稱為計算社會科學(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結合了數學、統計學、物理學、社會學和資訊科學,目標是以定量方式研究社會現象。


人們在臉書、推特、Youtube和其他網路媒體上留下各種痕跡,科學家把運用計算社會科學的方法分析這些痕跡,便可鉅細靡遺研究陰謀論的擴散。因為有這些研究,我們知道人類不如長久以來假設的那麼理性,人們面對未經過濾的資訊時,會偏好符合自己思考的資訊。這種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作用,會加劇擴散明顯錯誤的論點,例如關於全球巨大陰謀的報導、疫苗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以及其他無稽之談。不幸的是,要斷開這個循環似乎沒有簡單的方法。


人們如何看待資訊


五年來,我和義大利盧加IMT高等研究學校的同事調查了社群網路上正確與錯誤資訊的擴散。研究團隊包括兩位物理學家:卡達瑞里(Guido Caldarelli)和斯卡拉(Antonio Scala)、一位統計學家:已轉任美國南加州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的貝西(Alessandro Bessi)、一位數學家:德爾維卡里歐(Michela Del Vicario),以及兩位資訊科學家:卓洛(Fabiana Zollo)和我。我們尤其想知道,在網路空間裡資訊如何瘋傳、意見如何形成並強化。


我們從2012年開始研究這個主題,在2015年發表研究結果。研究目標是了解社群媒體使用者如何看待三種不同類型的資訊:主流新聞、另類新聞以及線上政治運動(online political activism)。第一類不言而喻,就是報導義大利全國新聞的媒體,第二類的媒體多半宣稱會報導主流媒體「隱瞞」的資訊,最後一類的內容則來自把網路當成政治動員工具的行動主義團體。


要匯整這項研究所需的資訊(尤其是另類新聞),不但辛苦也很花時間。我們蒐集各種指標,並以人工方式驗證,這些指標來自臉書用戶與積極破解騙局的團體。從調查的50個臉書粉絲專頁中,我們分析了超過200萬名義大利用戶在網路上的行為,他們都曾於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這些粉絲專頁上互動。我們發現,雖然各種主題的貼文性質大不相同,但衍生的網路行為非常類似:會與這些貼文互動的用戶人數,是一樣多的;他們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並討論這些貼文。換句話說,來自主流報紙、另類新聞以及政治運動網站的資訊,都會以同樣的方式產生回響。


陰謀論盛行


兩種不同的假設可以解釋這個結果。第一種假設是,所有使用者對等看待所有資訊,不管真實性為何。第二種則是,對特定利益團體的成員來說,如果資訊強化了他們既有的信念,那麼無論真偽,他們都會對等看待。我們比較關心第二種假設,它指出了確認偏見在錯誤資訊的擴散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指出雖然樂觀主義者提出「集體智慧」和群眾智慧等說法,但事實上網路是同溫層的幫凶。


下一步就是測試這兩種假設何者為真。我們決定比較兩組人的網路行為:閱讀科學新聞的人,以及經常追蹤另類新聞與陰謀論的人。我們選擇這兩種內容,是因為它們之間有個特定差異──訊息是否有發文者與管理者。科學新聞是關於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研究成果來自已知的作者和機構。相較之下,陰謀論沒有可靠來源,只根據規則來誇大不確定性,主題都是關於某人刻意對大眾隱瞞的秘密計畫或真相。


科學新聞和陰謀論還有另一項主要差異。不管正確與否,科學新聞以實證為基礎,呈現理性思考的脈絡。相較之下,陰謀論思維會興起,是因為人們發現自己找不到簡單理由來解釋複雜和對自己不利的環境。舉例來說,提及多元文化主義、全球金融體系漸趨複雜以及科技進步,這些議題的高度複雜性,讓不同教育程度的大眾都選擇相信能直接指出責難對象的簡單解釋。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兼陰謀論動力學學者鮑爾(Martin Bauer),把陰謀論思維形容為「準宗教心態」(quasireligious mentality);就像人類在文明之初,認為暴風雨是天神的懲罰一樣。


我們這項研究的題目是〈科學對上陰謀論:在錯誤資訊時代的集體敘事〉(Science vs Conspiracy: Collective Narratives in the Age of Misinformation),發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總刊》上。為了進行這項研究,我們調查了73個臉書粉絲專頁,其中39個操弄陰謀論、34個發佈科學新聞。2010~2014年,這些粉絲專頁總共吸引超過100萬名義大利用戶的關注。我們發現,兩種粉絲專頁都吸引到非常忠誠的讀者,換句話說,這些用戶很少離開同溫層;閱讀科學新聞的人很少看陰謀消息,反之亦然。但是陰謀論粉絲專頁吸引到更多用戶,足足是科學新聞的三倍以上。


臉書打造同溫層的環境,也在錯誤謠言的擴散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在調查4709則諷刺陰謀論的貼文(例如飛機的化學凝結尾含有威而鋼)時發現,比起正統科學新聞的讀者,陰謀論新聞的粉絲更容易看到這些諷刺文章。我們也發現,非常關注陰謀論新聞的粉絲會更傾向分享內容。


我們在重建兩個群組(科學新聞讀者與陰謀論粉絲)的社群網路時,發現令人驚訝的統計規則性:當越來越多人對特定型態的敘事按讚,就越有可能出現完全由一群具有相同特徵(profile)的用戶所組成的虛擬社群網路。換句話說,你接觸特定型態的敘事越頻繁,你在臉書上的所有朋友就越有可能優先看到相同的新聞。社群網路分裂成許多均質團體,對了解這種現象的瘋傳本質至關重要,這些群組很容易就會把任何不符合他們自身觀點的訊息排除掉。


駁斥無效


不少人試圖糾正社群媒體上未經證實的主張,所以我們在2014年決定開始調查這些努力的成果。駁斥有用嗎?為了一探究竟,我們以接觸駁斥活動的陰謀論新聞讀者為對象,分析了他們的「持續性」(persistence):一個人不斷與特定型態內容互動的傾向。研究結果正準備發表,但結論令人沮喪。接觸駁斥活動的人,持續閱讀陰謀論新聞的比率增加了30%。換句話說,對特定類型的用戶來說,駁斥反而讓他們更加相信陰謀論。


我們研究美國5500萬臉書用戶,也觀察到同樣的動力學現象。用戶為了避免認知不一致(cognitive dicord),會不斷接收支持他們既有信念的資訊,也會廣泛分享這些資訊。此外,我們發現,在某個領域欣然接受陰謀論(例如疫苗與自閉症有關的不實指控)的人,也會逐漸在其他領域找出這類陰謀論。一旦進到同溫層,他們很容易就會全面擁抱陰謀論大全。


這些動力學現象顯示,我們很難阻止錯誤資訊在網路上擴散。任何想要理性討論的嘗試,通常會淪為極端主義者之間的爭吵,最後導致兩方對立。在這個脈絡裡,我們很難提供人們正確資訊,也幾乎不可能阻止毫無根據的報導。


社群媒體極有可能仍舊充斥關於最新全球巨大陰謀論的爭辯,但重要的是,我們要分享之前遭到隱瞞的一件事:是真是假幾乎無關緊要。或許我們不應該再說這是「資訊時代」,而是開始改稱為「輕信時代」。


# 關鍵字:編輯推薦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