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約有10億人處於長期飢餓狀態,但事實上,全球農民生產的糧食足以養活全人類,只是未能適當分配。然而,就算適當分配了,許多人也因為糧價不斷上漲而無法負擔。
但另一個挑戰亦逐漸逼近。
到了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20~30億人,根據幾項研究指出,這可能使糧食需求增加一倍。此外,由於高收入的人口將會更多,這表示他們也會吃得更多,尤其是肉類,因此糧食需求也將跟著增加。另外,種植生質燃料作物的耕地增加,農地需求也會跟著增加。因此,即便我們解決了目前貧窮及糧食取得的艱鉅任務,我們還是得生產兩倍的糧食,以保證供應全球所需。
然而,問題還不只這些。
人類砍伐熱帶森林,在貧瘠的土地上耕作,並在脆弱的地形與水域中進行密集的商業耕種,使得農業成為地球最嚴重的環境威脅。農業已經佔用了大部份陸地面積,且正在摧毀生物的棲地、用盡乾淨的淡水、污染河流及海洋,且農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範圍幾乎比其他人類活動的範圍更廣。為了確保地球環境長期的健康,我們必須大幅降低農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全球的糧食系統正面臨著三項不可思議且相互關聯的挑戰:它必須確保現在活著的70億人口都有足夠的糧食;必須在40年內使糧食產量倍增;在達成上述兩項目標後,必須同時真正做到環境的永續。
糧食增產阻礙重重
乍聽之下,要養活更多人,方法似乎很明確:只要擴增農地並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量,就能收成更多糧食。不幸的是,這兩項策略在全世界都面臨極大的障礙。
姑且不論南極與格陵蘭,地球表面上的土地大約有38%已經開發為耕地。目前人類在土地上進行最多的是農業活動,其他用途皆遠不及此。這38%的農地幾乎佔去了地球所有最棒的土地,剩下的大部份是沙漠、高山、苔原、冰、城市、公園以及其他不適合耕種的地區。少數僅有的未開發之地則主要在熱帶森林與莽原,對於地球生態的穩定性,特別是碳的儲存及生物多樣性來說,非常重要。把農地擴張到這些處女地並不明智,但是過去20年間,全球每年大約開墾了500~1000萬公頃的農田,且大部份都在熱帶地區。儘管如此,地球耕地面積的淨增加只有3%,因為城鄉發展及其他外力造成了耕地流失,特別是在溫帶地區。
增加作物產量聽起來也很誘人,然而,我們的研究小組發現,過去20年來全球平均作物產量增加了約20%,遠低於一般的預期。這是一項很顯著的進步,但成長速率仍遠不足以讓糧食產量在2050年時增加一倍。儘管有些作物的產量明顯提升,但有些還是成長不多,甚至下降。
如果我們種植的食物都是供人類食用,要養活更多人就沒那麼困難。但全世界農作物中,供人食用的只有60%,主要是穀物,其次是豆類(豆實和豆莢)、油料作物、蔬菜及水果等。另外35%是用做動物飼料,剩下5%則用於生質燃料及其他工業製品。這裡最重要的課題是肉類,即使採用最有效率的肉品及乳品產製系統,把作物拿來餵養牲畜,仍然會降低全球的糧食供應。以吃穀物的牛為例,通常每30公斤穀物只能生產1公斤可供食用的牛肉(不含骨頭重量),相較而言,雞肉及豬肉的生產效率較高,而吃牧草的牛則是把非糧食物質轉換成蛋白質。但無論如何,以穀物來生產肉類的方式,對全球的食品供應來說都是一種流失。
另一個阻礙糧食增產的原因,是大規模的環境破壞,光是人類對能源的利用方式,就對氣候變化及海洋酸化產生深遠的影響,與農業對環境的衝擊不相上下。我的研究團隊估計,70%的史前草原、50%的莽原、45%的溫帶落葉林,以及25%的熱帶森林,都已經因農業活動而遭清除或徹底改變。自上個冰河時期以來,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沒有比農業更嚴重的了。農業的實質足跡將近是全世界建築體及鋪面道路的60倍。
淡水是另一個折損嚴重的資源,人類每年用掉40億公噸的水,相當驚人,這些水大部份取自地底含水層及河流,其中70%用於灌溉。如果我們只計算水的消耗量(也就是使用的水),而不算回到水體的水,那麼灌溉用水則攀升至總用量的80~90%。因此,許多大型河流,例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流量都已減少,有的甚至完全乾涸。此外,包括美國及印度許多地區的地下水位也迅速下降。
水資源不但正在消逝,還受到了污染。肥料、除草劑及殺蟲劑不斷擴散,程度嚴重到令人難以置信,且幾乎滲透到所有生態系統中。自1960年以來,環境中的氮與硫的濃度也至少增加一倍,造成大範圍的水污染,以及讓全球許多重要河流的出海口成為嚴重缺氧的「死區」。諷刺的是,為了種植更多糧食作物,來自農地的肥料逕流又危害到另一個重要的營養來源:沿海漁場。肥料確實一直是綠色革命中的一個關鍵成份,幫忙養活了世界,但是當我們施用的肥料有近一半是流失的,並沒有滋養到作物,那麼我們就應該加以改善。
農業也是人類社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單一來源,總計佔全球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排放量的35%左右,比運輸(包括所有的汽車、卡車及飛機)或發電的排放量還多。用來種植、加工及運輸食物的能量消耗,固然令人憂心,但絕大多數的排放,是來自砍伐熱帶森林、畜牧業的動物以及水稻田排出的甲烷,以及從過度施肥的土壤中釋出的氧化亞氮。
五大解決方案
現代化農業一直是一股不可思議的正面力量,但我們不能繼續忽視它的擴增能力正在下滑,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卻日漸上升。過去用來解決糧食及環境問題的方法往往互相矛盾:我們確實可以開墾更多土地、耗用更多水資源及化學藥劑,來增加糧食產量,但這要付出環境的代價;我們也可以減少耕種農地來復育生態系統,但這會減少糧食產量。這種非此即彼的做法已無法被接受,我們需要真正的整合解決方案。
我們的國際團隊以最新的全球農業及環境資料為基礎,經過好幾個月的研究及商議,已經歸納出五個能同時因應糧食及環境問題的重點計畫。
停止農業足跡的擴張。我們的第一個建議是,先減緩農業的擴張,並希望最終能夠停止,特別是不讓農業進入熱帶森林及稀樹草原。這些生態系統的消失對環境有巨大的衝擊,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來自開墾土地)。
減緩森林的砍伐能明顯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而這對全球糧食生產的影響卻不大。即使這會造成農場產能下降,但只要高生產力的耕地,不要再因都市化、耕地品質退化及棄耕而流失,就能抵消這種損失。
為減少森林砍伐,專家學者提出了許多建議。其中最有希望的是「減少森林伐除與退化導致的排放」機制(REDD)。在REDD機制之下,富裕國家付費給熱帶國家來保護他們的熱帶雨林,以換取碳排放額度。其他機制還包括發展農產品認證標準,讓供應鏈能保證其作物不是產自伐林開墾的農地。此外,以柳枝稷(switchgrass)等非糧食作物來生產生質燃料,能讓重要耕地重新生產糧食。
縮短全球作物產量的差距。為了讓全球糧食產量倍增,又不能擴張農業足跡,我們必須大幅提高現有耕地的產量。選擇有二:我們可以提高那些最佳農地的產量,透過改良作物基因及管理,提高它們的產量極限;或者是改善生產力最低的農地產量,縮小各農地現有產量及可能產量之間的差距。第二個方案的好處最大又最快有成效,特別是在饑荒問題最急迫的地區。
我們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全球作物產量的模式,發現許多地方的產量差距都很大。尤其在非洲、中美洲及東歐的許多地區,作物產量都還可以大幅增加。在這些地區,利用更好的種子、更有效率的施肥與灌溉,單位面積土地的糧食產量會更高。我們的分析建議,縮小世界前16大作物的產量差距,能使世界糧食作物產量增加50~60%,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卻不大。
要縮小最低產量農地的產量差距,往往需要施加更多肥料與水,因此要特別注意避免無節制地用水及使用化學製劑。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技術也能提高產量,「減少犁田」的耕種技術對土壤的干擾較少,能防止水土流失。在糧食作物產季之間種植覆蓋作物,不但能減少雜草生長,而且將覆蓋植物犁進土裡,還能增加土壤的養份及氮。從有機農業及農業生態系統學習到的經驗,也可以加以應用,例如把收成後的殘株留在田裡,使它們分解成養份。要降低全球的產量差距,我們還必須克服重大的經濟及社會挑戰,包括將種子及肥料分配給貧困地區的農民,及讓許多地區的農產品更容易進入全球市場。
更有效地使用資源。若想降低農業對環境的衝擊,產量低及產量高的地區都必須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從事農業:每單位面積的用水、肥料及能量所產出的作物,都要大幅增加。
平均來說,要生產一大卡的食物,大約需要一公升的灌溉用水,但有些地方會用得多一點。我們的分析發現,農場可以大幅減少用水,糧食產量卻不會降低太多,特別是在乾燥氣候地區。主要策略包括滴水灌溉法(水直接澆灌到植物根部,不會因噴灑在空中而浪費);地面覆蓋(以有機物覆蓋土壤保住水份);以及減少水從灌溉系統流失(降低水道及蓄水池的蒸發量)。
化肥的問題,有點類似小女孩闖進三隻小熊屋子裡的故事,要選擇那碗既不冷也不熱的麥片粥。有些地區土壤養份太少,因此作物產量很低,而有些地區則太多,導致污染;幾乎沒有人能把化肥使用得「恰到好處」。從我們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全球生產熱點(特別是在中國、印度北部、美國中部及西歐地區)的農民,即便大幅降低化肥用量,對於糧食生產造成的影響卻很小,甚至沒有影響。令人驚訝的是,全球農業化肥污染的30~40%,只來自區區10%的耕地。
要解決肥料使用過度的問題,方法之一是政策及經濟誘因,例如針對水域管理及保護、減少化肥的過量使用、改善糞肥管理(特別是水肥的儲放,以避免暴雨時流入自然水域)、回收多餘的養份,以及實施其他節約措施等,給予農民補助。此外,復育濕地可增強濕地的功能,讓它像海綿一樣過濾逕流中的養份。
減少犁田也有助於滋養土壤,精準農業(只在必要的時間和地點施肥及灌溉)及有機農法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改變飲食習慣、少吃肉。把更多糧食直接供人類食用,減少餵養牲畜的糧食數量,可明顯提高全球糧食的可用性及環境的永續。
從全球來看,如果人類改吃全素,每年最多可多出3000兆大卡的熱量,比目前的供應量多了50%。當然,人類目前的飲食習慣及作物利用方式有許多經濟及社會效益,而我們也不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的喜好。不過即使是飲食上些微的改變(例如,從穀飼牛肉改成家禽、豬肉或牧草餵養的牛肉),還是會有可觀的成果。
減少食物浪費。最後的一個建議,是最明顯但通常也最被忽視的建議:減少食物浪費。地球上生產的食物大約有30%是被丟棄、耗損、腐壞或被害蟲吃掉。
在富裕國家,許多浪費通常發生在糧食系統的消費者端,亦即餐館及垃圾桶裡。只要我們稍微改變日常生活的消費習慣,例如減少特大號份量、少把食物丟掉,以及減少外賣餐點及上館子的次數等,就能明顯減少浪費,腰圍也不會一直變粗。而在較貧窮的國家,食物浪費的數量亦不遑多讓,但發生在生產者端,例如作物歉收、病蟲損害存糧,或是基礎設施及通路欠佳而使食物無法運出產地。改進儲存、冷藏及配送系統可以大幅減少浪費。此外,使用更好的通路銷售工具,則可以聯繫起擁有作物的人和需要作物的人,例如在非洲以手機系統連結供應商、貿易商及採購者。
要完全消除從產地到餐桌這個過程中的浪費,是不切實際的,但即使是很小的一步,幫助也很大。只要目標明確,特別是減少浪費那些資源最密集的食物(如肉品及乳製品),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