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學家試著了解我們的心智如何運作時,他們常常得出一個可能會令人驚訝的結論:人們常常不假思索就做出決定,或更準確地說,在「有意識地」思考之前就做出決定。當我們決定投票給誰、買些什麼、去哪裡度假和其他許多事情時,我們都沒有察覺到的潛意識思維往往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而最近的一些研究,揭露了潛意識思維如何深刻影響人們的日常互動。
探討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受潛意識影響程度的研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項研究是關於人們如何決定候選人是否適任。實驗者讓受試者在極短時間內檢視一些非自己選區的美國州長及參議員候選人照片,接著要求他們做出評斷。沒想到,這樣的模擬投票竟然和稍後開出來的正式結果十分接近。根據比眨眼更短的瞬間看到的候選人臉孔來做出能力評量,像這樣的判斷過程,竟然符合三個州之中兩個州的選舉結果。
100多年來,研究心智的科學家著迷於潛意識對思考與行為的影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大量研究強調,人的意識層面負責理性的思維與情緒,而潛意識層面是非理性的大本營。不過現代的認知心理學家則把佛洛伊德的觀點重新定位於不再如此兩極化的心理動態歷程上,他們發現,藉由融合與重整這些「心智資源」,兩種思維歷程都可以幫助人們適應並存活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從石器時代智取乳齒象、中世紀的騎士長槍競技,一路到在21世紀賣空蘋果股票。
後佛洛伊德(Post-Freudian)的心理學學派把本我和自我放在一旁,並採取了比較務實的方式來定義我們的潛意識心智。諾貝爾獎得主卡恩曼(Daniel Kahneman)曾探討過自動化思考和受控思考的現代區分方式。卡恩曼在他的暢銷書《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提到,自動化思考十分快速、有效率且通常不在意識思維的範疇,因此無關深思熟慮,也缺乏計畫性,只需要簡單的刺激就能有所反應,例如看到此頁的文字,就可以輕易聯結它儲存在腦中的字意。受控思考則完全相反,需要刻意且相對緩慢地在意識思維中進行推敲,想想你在填所得申報書時得花多少心力就知道了。
類似於佛洛伊德的原始本我與受控自我,自動化思考與受控思考也是互補卻同時互相衝突的。當公車迎面而來,你必須不假思索地快速閃避,但也必須控制自己不要出拳毆打司機。
快速決策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自動化的思考歷程,很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它有許多好處。除了幾位比較熟悉的朋友外,我們每天遇到的人大多是再也不會見到第二次的陌生人,例如一起在銀行排隊的人,或是我們在其工作崗位遇到的收銀員、計程車司機、服務生、保險業務員和老師等。人的心智在先天上早已有所預設,這些潛意識知覺歷程會根據有限的資訊來預期對方的行為和性格。我們預期服務生會有怎樣的行為模式,而圖書館員和卡車司機則又不同。我們不需思考,就可立即根據當時的社交處境產生這些預期心態。
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對別人不自覺的預期心態是一種反射性的反應,我們必須刻意努力才能壓下這些有時不知從何而來的負面感覺。當潛意識的影響越大時,我們就越需要透過意識來克服它,特別是那些習以為常的行為。酒鬼晚上回家後可能直接就來一杯,有肥胖問題的人可能隨手就吃一把洋芋片,這些反射性的行為可以輕鬆擊退自制力。
我們必須先知道潛意識思維對我們的影響,才不會被這些難以理解和控制的衝動所淹沒。各種行為(例如交友、快速適應新工作或克服酗酒問題)的調控能力,除了受到基因、性格和社會支持網絡的影響之外,也取決於我們是否能辨識並克制各種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自發衝動和情緒。我們如果想要自在地生活,就必須先認識自我的潛意識思維。
最直接的反應
當我們遇到陌生人時,對他的第一印象甚至在對話開始前就已經產生了。我們可能會觀察對方的種族、性別或年齡,一旦察覺到這些特徵就會自動聯結到已經內化的刻板印象,並讓我們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模式。這些對於某些社群的預期心態,例如懷有敵意、懶散、討喜、機智等,其實很多時候都無法套用在我們眼前這位來自此族群的陌生人,而他通常也沒做過什麼來讓你產生這些好或壞的印象。
這些反射性的反應通常很頑強,連我們的意識信念都很難與之對抗。許多人說他們對少數族群抱持正面看法,但當社會科學家利用一個簡單的測試讓他們真正的矛盾想法現出原形時,他們大吃一驚。在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中,受試者必須根據自己的觀感對電腦螢幕上的物件進行特質分類,例如小狗是好的、蜘蛛是壞的。接下來,受試者會看見一連串不同族裔的人臉,並根據膚色進行分類,例如白或黑。
測驗的關鍵在於,兩項測試都使用相同按鍵來回答:左鍵可以用來指認「好」和「白」、右鍵指認「壞」和「黑」。在實驗的後半段,按鍵的配對組合會調換:左鍵用來指認「好」和「黑」,右鍵指認「壞」和「白」。如果受試者認為「壞–黑」和「好–白」的配對組合比較簡單(可透過反應時間較短而得知),那他們就是存有偏見。許多人都覺得自己對少數族群沒有偏見,並認為自己對待所有人都是公平公正的,因此當發現自己對「好–黑」的配對組合反應較慢時,他們感到驚訝不已。
這類型的反應會讓法庭、工作場合和學校裡的人際關係及平等對待與否,變得複雜,因為它們出自於潛意識。由於我們無法察覺到這些反應,它們就很容易和我們當下的意識內容混淆在一起。我們不但沒有認知到自己潛意識中的種族偏見,還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某些負面特質上。大學申請審核人員可能會特別注意到,某個少數族裔學生的資料上有某項較不亮眼的成績,但卻沒有意識到,當其他學生也有相同的不亮眼成績時,並沒有被同樣放大檢視。
研究潛意識如何影響個人對自己與他人的認知,通常著重在探討刻板印象和偏見,但其實這方面的研究,範圍更廣。一般來說,人們很難釐清各種正面和負面情緒的來源,並且時常誤解它們真正的起因,有一項經典的電話訪談研究,就顯示出這種現象:訪談當天的天氣會影響受訪者對自己人生的整體評估。如果當天是好天氣,受訪者較會認為自己的一生過得不錯。此外,若受訪者察覺到這項效應,他們的反應也會立即不同。當受訪者被要求注意當天的天氣時,天氣對他們造成的情緒影響便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