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棉花糖看未來成就?-科學人雜誌
談心說理

用棉花糖看未來成就?

2021-04-01 曾祥非
跨越數十年,幾經複製的經典實驗出現分歧結果,凸顯了心理學研究的挑戰。


2018年美國有位樂透得主獨得約台幣280億元的獎金,樂透公司兆彩詢問這位幸運兒,要選擇一次領走,或者分16年領取,獎金總額將會多達約495億元。若是你,會為了更高的報酬耐著性子等待嗎?心理學上稱此為「延宕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在小孩子身上,心理學家最愛使用糖果做為誘因,來研究延宕滿足的個體差異,也造就了心理學史上經典且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1960、1970年代,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米歇爾(Walter Mischel)與團隊給三到六歲的孩子一項有趣的選擇:眼前有一顆棉花糖,他/她可選擇立即吃掉,或耐心在棉花糖前等待15分鐘,完成等待的獎賞就是多一顆棉花糖。對三到六歲的孩子來說,安靜坐15分鐘已經很不簡單了,更何況是眼前有顆誘人的棉花糖。果不其然,米歇爾獲得了許多有趣的觀察結果。不過,有些小孩忍得住、有些忍不住,其中有何意涵?為了回答這問題,米歇爾耐心等待了10年,等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都已長成了10幾歲的青少年,追蹤他們的學業成績、人際關係、適應力等。令人驚訝的是,當年越有耐性等待的小孩,成長後各方面的表現也都較好。兒時一項15分鐘的實驗,竟能預測一個人10年後的發展!棉花糖實驗成為了研究延宕滿足與自制力的新典範。


時間快轉30年,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華茲(Tyler Watts)與加州大學團隊試圖採用人數更多且更具多元化的受試者再現當年米歇爾的實驗。他們以將近10倍的受試者來測試,發表於2018年的研究結論卻是:棉花糖實驗無法預測個人未來的學業表現或人際關係。這個再現實驗失敗的結果在心理學界投下了震撼彈,華茲的論文在短短兩年內累積了200多次的引用數,媒體則直指,這是心理學研究的「再現危機」(replication crisis)。


隔年科羅拉多大學與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兩個獨立研究團隊分別重新分析華茲所使用的同一批資料,居然得到相反結果,也就是成功再現米歇爾的實驗並證實棉花糖實驗還是具有預測力。同一項實驗,甚至同一批資料,卻得到兩個截然不同的結論,從米歇爾、華茲,到2019年的美德團隊,棉花糖實驗究竟有什麼蹊蹺?


若仔細分析這幾項研究,可看出華茲的新數據及分析至少跟米歇爾當年的實驗有許多不同處,例如華茲把孩子的等待時間縮短為7分鐘,米歇爾則是15分鐘,兩者在忍耐程度上是不同的,而後續分析也指出,光是等待時間就可解釋兩者統計結果1/3以上的差異。最關鍵的是,華茲宣稱要仔細審視自制力的效果,卻把孩子的家庭環境、父母社經地位、甚至個人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因子都先從分析中剔除......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