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出一篇論文〈計程車司機海馬回導航相關結構的變化〉,作者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馬圭爾(Eleanor Maguire)教授的團隊,他們用當時剛剛發展出的核磁共振(NMR)影像定量技術,去測量一般人和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結構,發現計程車司機負責認知能力的海馬回(hippocampus)後緣明顯比一般人大;但負責情緒和壓力的海馬回前緣卻變得比較小。看到這篇論文的標題,不免覺得好笑,怎麼會有人用最尖端的實驗技術來做這種研究?果真三年後,馬圭爾就得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獎項: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醫學獎。
搞笑諾貝爾獎是美國波士頓地區一群學者與媒體人在1991年創立。主要創辦人是畢業自哈佛大學的亞伯拉罕(Marc Abrahams),他在擔任科學幽默雜誌《無法再現的結果期刊》的編輯時,找了一群同好開辦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的名稱是從noble的反義字ignoble一語雙關衍生出來,每年頒獎給那些「不能也不應被重複」的研究。得獎作品無奇不有,從發現人的外表能引起鴕鳥情慾,到為什麼吐司落地時總是塗果醬的那面朝下。每年9月(正牌諾貝爾獎宣佈前一個月)宣佈當年的得主,在哈佛大學桑德斯劇場舉行頒獎典禮,不過頒獎人反倒多是貨真價實的諾貝爾獎得主。
2003年搞笑諾貝爾獎宣佈後,馬圭爾欣然赴會領獎。亞伯拉罕擔任司儀,宣佈獎品是裝在透明壓克力盒子中一條純金的金條。不過大家都看不見,因為金條的長度只有一奈米!馬圭爾從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賀西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手中接下獎品,並發表了得獎感言:她這個研究最大的回響,就發生在當天從機場到劍橋的計程車上,當司機得知她得獎的緣由,非常興奮,立刻把車資打了對折。
馬圭爾的研究是不是真的在搞笑?有兩個很明確的指標可供參考。一是看最初的那篇論文有沒有影響後人研究的大方向?答案是不僅有,而且影響還很大!
馬圭爾2000年的那篇論文被引用超過3000次。其次,我們要看她後續的研究是否提供更多或更清楚的結論。她在2006年的論文比較了倫敦計程車與公車司機的大腦,發現開固定路線的公車司機雖然一樣長時間開車,但不需要計程車司機那樣嚴謹的定位學習,所以他們大腦的海馬回後緣和一般人相似,沒有特別大。2011年馬圭爾更發現,計程車司機花了兩年到四年的時間準備考照,只有考上執照的人海馬回後緣才會變大;沒考上的人和一般人則沒什麼變化。這兩篇論文到今天被引用的次數,也分別超過700和300次。
科學的探究與研究背後應該是好奇與好玩。只有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中,創造力才會不時意外蹦出。馬圭爾的研究,今天看來其實並不搞笑。另外一個好例子是出身俄羅斯的物理學家蓋姆(Andre Geim),他常隨興地帶著學生做一些業餘的研究,當然大多以失敗告終,但有三個成功。其中之一是用很強的磁場使青蛙飄浮起來,這個成果讓他得到2000年搞笑諾貝爾物理獎。另外一個則是發現石墨烯(graphene),這個成功的實驗讓他得到2010年貨真價實的諾貝爾物理獎。看來當初搞笑諾貝爾獎設置的指標「初看令人發笑,但隨後卻令人深省的研究」,還真的有幾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