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網路世代-科學人雜誌
真真假假

憂鬱的網路世代

2019-01-01 薛莫(Michael Shermer)
研究指出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與使用數位媒體有關,解決之道在於認清「非事實」。


現在的年輕人有點不對勁,但我指的不是中年人常說的「一代不如一代」。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圖溫吉(Jean Twenge)在著作《i世代》(iGen)中寫道,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院對1995年後出生的大學生(也就是網路世代)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你有心理疾病(例如憂鬱等)嗎?」這個問題持肯定答覆的比率,2012~2016年間有所增加:男孩從2.7%增至6.1%(增加126%),女孩則從5.8%增至14.5%(增加150%);全美藥物濫用及健康調查發現,2011~2016年,在前一年經驗過憂鬱發作的比率,男孩從4.5%增至6.4%,女孩則從13%增至19%。


i世代於2013年開始上大學;2011~2016年,大學生自述有意自殘的比率增加30%。美國疾病防制中心(CDC)的致命性傷害報告(Fatal Injury Reports)顯示,2007~2015年,15~19歲青少年自殺率增加46%。為什麼i世代的表現與千禧世代、X世代及嬰兒潮世代都不同呢?


圖溫吉把問題歸諸社群媒體與電子裝置的廣泛使用,指出數位媒體與心理健康問題成正相關。她還指出,花在運動、人際交往、做家事、參與宗教活動以及閱讀紙本讀物的時間越多,憂鬱症發病率就越低。每天花兩小時在電子裝置似乎是上限,超過了將有礙心理健康;特別是花許多時間在社群媒體的女孩,承受「錯失恐懼」及「排擠恐懼」之苦。圖溫吉解釋:「女孩更常使用社群媒體,當她們發現沒有受邀朋友的聚會,容易感到孤單和受排擠。」2010~2015年,自認受排擠的女孩比率從27%增至40%,男孩只從21%增至27%。


為了深究原因,並鑑於近年來美國校園對安全空間、微侵略(microaggression)及敏感警告(trigger warning)的重視,陸基亞諾夫(Greg Lukianoff)與海特(Jonathan Haidt)在《嬌生慣養的美國心靈》中指出,i世代受父母過度保護和過度看重情緒安全的文化影響。並指出三項「重大非事實」:脆弱的非事實(沒能摧毀你的也將使你變弱)、情緒推理的非事實(永遠相信感覺)、我們與他們對抗的非事實(生活是好人與壞人的戰爭)。i世代相信衝突使人軟弱、情緒是因應壓力的可靠指引,以及當有壞事發生,一定是壞人的錯,而不是他們;如今還把這些態度帶入職場及政界。兩人解釋:「社群媒體引入朋黨性的熱情,創造凌辱文化:任何人出於善意的言詞都可能遭惡意扭曲及公開羞辱。新媒體讓人躲在自我驗證的泡泡中,把自身最害怕的邪惡隔絕在外;這份恐懼還受到刻意製造紛爭和分裂的極端分子與網路酸民強化並放大。」


解決之道?陸基亞諾夫與海特提出一些格言做為建議。首先「幫孩子做好啟程準備,而非為其鋪路。」再者據說出自佛經:「傷己最深不是敵人,而是沒有防備的心靈。一旦精通防備之道便無所畏懼。」最後出自索忍尼辛(Aleksandr Solzhenitsyn):「分隔善惡的那條線,穿過每個人的心臟。」因此要慈悲待人。這些格言聽來簡單,但無論從個人幸福到社會和諧都效果卓著。如果i世代及未來世代的孩子能學會這些美德,將不會有問題。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