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10月是季風轉向的時節,溫暖的西南季風逐漸減弱,接踵而至的是凜冽的東北季風,冷颼颼打在西太平洋亞熱帶的小島上。許多棲居在遙遠北方的候鳥,也跟著乘風而來,抵達不那麼冷的南方。冬季的台灣嘉南沿海一直是候鳥過冬的重要據點,退潮時廣大的泥灘與內陸的魚塭、水池、鹽田,成為候鳥鍾情的棲息地。從雲林南部的成龍濕地,一路往南經過嘉義鰲鼓、東石、布袋到台南北門,幾乎無處不見各種鷸「行鳥」、雁鴨及鷗類的身影。
在這個群鳥紛飛的季節裡,數量最龐大的度冬客非鷗科鳥類莫屬。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公佈的「2014年台灣鳥類名錄」,在台灣度冬的鷗科鳥類共有13種,其中以黑嘴鷗、紅嘴鷗、黑尾鷗、裏海燕鷗和黑腹燕鷗為主要的常客;區區五種鳥類,在候鳥總體數量上卻貢獻不小。尤其當成千上萬的黑腹燕鷗佈滿西南沿海的黃昏天空,那景象之壯觀想必是許多當地居民和賞鳥人共有的深刻記憶。
然而,儘管每年冬天都看著廣大群鷗飛舞在嘉南沿海天際,遠方繁殖地卻屢屢捎來候鳥數量下降的訊息。
度冬鷗當中,受威脅最嚴重的是東亞特有種黑嘴鷗。黑嘴鷗因黑色的嘴喙而得名,腹面白色,背部及雙翼為淺灰色,飛羽及尾羽末端則為黑色。春夏繁殖季時,牠們頭部會換上全黑的羽毛,僅留下眼睛周圍一圈白毛;冬季時,頭部的黑色羽毛幾乎都會更換成白色的羽毛,僅頭頂及耳部零星的黑色羽毛形成黑斑。目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黑嘴鷗列為「易危級」物種;2012年,IUCN估計全球黑嘴鷗成年個體的數量約為1萬4400隻,且數量持續減少。
黑嘴鷗的主要繁殖地僅限於南韓西部、渤海沿岸及中國江蘇沿海地帶,其中江蘇省鹽城國家珍禽自然保護區是備受關注的繁殖地。冬天時,黑嘴鷗從繁殖地飛往朝鮮半島南部、日本九州及四國沿海、琉球群島、華南沿海、台灣甚至越南北部過冬;重要過境點為黃河三角洲及遼寧省丹東市。根據「2008年中國沿海同步普查報告」,在江蘇鹽城保護區內,黑嘴鷗由1992年的900隻,下降到2007年的575隻,營巢地也由八處減少為三處。
中國的「全國鳥類環志(繫放)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紅星調查發現,黑嘴鷗繁殖所需的灰綠鹼蓬草(Suaeda glauca)草澤濕地面積自1995年到2010年減少了2萬7385公頃,流失將近八成。主要原因在於濕地快速開發為農作區及工業區,此外,海岸的人造堤防、堤岸及消波塊,使中國的海岸快速水泥化。目前人工海岸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沿海,長度超過萬里長城,因而有「新長城」之稱。中國復旦大學長期監測水鳥生態的馬志軍也提出警告,新長城將會對沿著東亞-澳洲遷徙線南北遷徙的候鳥帶來嚴重衝擊。然而,遷徙線上的候鳥保育,無法由一個國家獨立完成,需要該區域內的各國共同合作,才有機會讓候鳥從棲地流失的困境中解脫。目前東亞-澳洲遷徙線上的國家已經組成「東亞-澳洲遷徙線夥伴關係」(EAAFP),共同監測遷徙線上候鳥的族群量,分享監測資料並定期交流各國環境現況。
台灣西南沿海也是黑嘴鷗的重要度冬地。根據公民科學活動「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所匯集的資料,在2014年記錄到80隻黑嘴鷗,2015年減少為24隻,2016年則記錄到100隻。數量雖然略有增加,但仍然需要長期密切關注。在即將迎來的這個冬季,彰化縣野鳥學會將於黑嘴鷗在台灣最重要的度冬地漢寶濕地和福寶濕地進行黑嘴鷗的調查活動,持續追蹤黑嘴鷗的族群狀況。
「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於2014年開始推動,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舉辦。每年12月下旬至隔年1月上旬,在全國156個半徑三公里的圓形樣區內執行鳥類調查。鳥會主要負責召募志工和組織調查隊;筆者所任職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則負責調查方法的規劃、資料分析及編撰年度報告。許多鳥友把自己常常賞鳥的去處申請為樣區,廣納有興趣的民眾一同賞鳥,讓調查工作轉化為兼具科學價值和休閒趣味的公民活動。
雖然來台灣度冬的鷗科鳥類往往數量龐大,但是如果缺乏有系統的監測,我們難以得知數量是否正在變動,因為每回觀察時數量看起來都不少,不易感受些微的變化。我們希望藉由全民數鳥活動,讓大家更加關注這群度冬訪客,在欣賞牠們的數大之美的同時,也理解牠們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