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玉飄香--台灣山茶-科學人雜誌
生物手記

紅玉飄香--台灣山茶

2016-01-01 蘇夢淮、謝長富
 


台灣山茶小檔案


▲台灣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為山茶科山茶屬的常綠小喬木,主幹多分枝,樹皮灰白光滑。


▲葉片長度可超過12公分,在本土的同屬植物中,非常近似垢果山茶。


▲台灣山茶葉片上表面的中肋為上凸,垢果山茶為下凹,可以用來區別兩者。


在研究山茶科植物的經歷中,我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台灣到底有沒有可以飲用的野生茶,或是野生茶到底是哪一個種類等。飲茶早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野生茶更是引人好奇,如同夢幻逸品、傳說一樣,讓人摸不清真實的面貌。特別是現今網路發達,人人都可發表自己的心得,使得這些疑問更加難以釐清。


採用比較嚴謹的方式才能對解決問題有幫助。若要更精確地提問,應該是用「原生」茶而非「野生」茶會比較恰當。原生(native)指的是非人為自外地引進的,也就是所謂的本土種。野生(wild)只能說是在野外自行繁衍罷了,如此的定義也會包含了外來種生物。


那麼台灣到底有沒有原生茶樹呢?我們可從相關的最早記錄,即1717年出版的《諸羅縣志》中看到一絲線索。該文獻提到「水沙連內山茶甚夥,味別色綠如松蘿……然路險,又畏生番,故漢人不敢入採」。由此記載推論,在300年前日月潭山區就有可以飲用的山茶,它們位於漢人勢力所不及的區域。此外,台灣的原住民並沒有利用茶樹的歷史,因此這些山茶是人為引入的可能性很低。


至於原生茶樹到底是哪一種?從外部形態來看,可知它和廣泛栽培的兩種傳統茶類作物:茶樹(Camellia sinensis)與阿薩姆茶(Camellia assamica)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這可以從原生茶樹最早的標本看出端倪。這份典藏於林試所的標本,是對台灣高山植物的發現貢獻卓著的森丑之助於1906年在雲林的苦苓腳所採集,上面的標籤鑑定該種類為Thea sinensis(茶樹的同物異名)。事實上,本文作者之一蘇夢淮在進行博士研究之初,也是抱持類似的看法。這種形態上的高度相似,造就了此三者在過往的分類處理中糾葛的關係。


因此,要解決原生茶樹的分類問題,就不能再利用傳統的主觀判定法,否則終究只能提供另一個具爭議性的結果。在此思維上,我們分別利用以外部形態分析為基礎的數值分類法,以及以DNA分析為基礎的分子分類法,來探討台灣原生茶樹與其他兩種茶樹的差異。


結果相當令人詫異:無論是來自外部形態或是遺傳分子的證據,都顯示台灣原生茶樹與茶樹、阿薩姆茶之間有很明顯的界線,可供區分。這個結果支持了第二版《台灣植物誌》的看法,即台灣原生茶樹是不同於茶樹和阿薩姆茶的獨立分類群。不過《台灣植物誌》遵循北村四郎的看法,把台灣原生茶樹處理在「型」位階的觀點。(種以下還可以分成幾個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亞種、變種、型。型代表了分類群的最低位階,僅含有最小的變異。)但我們的結果卻發現,無論在形態或是分子上,原生茶樹與茶樹或阿薩姆茶的差異,都比後兩者間來得大,說明台灣原生茶樹應該提升成一個獨立的種。有趣的是,原生茶樹的有效學名最早是由正宗嚴敬與鈴木重良於1937年共同提出,他們當時即認為它應該是個獨立種!我們也在2009年正式確認這樣的結果,提出Camellia formosensis做為台灣原生茶樹的學名,並建議使用台灣山茶為中文名稱。


我們的研究也釐清了台灣山茶是否為原生的疑問。因為台灣山茶的DNA特徵,都不存在於南亞地區的相近種類中,因此幾乎不可能是人為引入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台灣山茶的子房與幼芽皆無毛,其他兩種茶樹則皆被毛,這是形態區別的最關鍵特徵。


那台灣山茶分佈在哪裡呢?如果我們把眾標本館的台灣山茶標本採集地,標示在地圖上,就會發現它廣泛分佈在中央山脈西南側(南投至屏東),但在東側僅有一個分佈區(台東),呈現極度不對稱的地理分佈。由於東部族群的分佈相當局限,且遲至1987年才由呂勝由與楊遠波發表正式記錄,因此我們曾推測該族群可能是人為由西部引種而馴化的結果。不過分子遺傳的研究,再一次推翻我們的假設:東部族群的DNA與西部族群有很明顯的不同,亦即該族群應該是天然分佈的。


現今台灣山茶的分佈範圍還算廣泛,但族群皆相當殘破,只因為大多數的原始林已遭破壞。由於山茶屬植物的傳播媒介是小型齧齒類動物,傳播距離短,族群在遭受破壞之後往往就無法再拓殖回來。此外,茶的經濟價值使它飽受人類的干擾。因此我們在協助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評估的《世界植物紅皮書》中,把它列為「易受害」的稀有等級,期能提醒善盡保護的責任。


儘管台灣山茶稀少,仍然是本土植物資源的重要代表。茶業改良場蒐集各地的種原,以產地命名品種,故有「眉原山茶」、「德化社山茶」、「鳳凰山茶」、「樂野山茶」、「龍頭山茶」、「鳴海山茶」、「南鳳山山茶」等別稱。2004年,邱垂豐等人發佈新的紅茶品種台茶18號,市場名為「紅玉」,就是以台灣山茶為基礎育種的成果。紅玉因為品質優良,產量少,因此價格昂貴。台灣社會有一個待商榷的主流意識,即保育與資源開發是衝突的,這可能是長期以來我們對自然資源不當利用所導致的。如何讓台灣山茶可以在生育地永續,我們也可以因為它的價值而得利,是當前急需解決的課題。就好像先民在雲霧繚繞的原始林中初次見到台灣山茶,謙卑地稱之為「仙茶」一樣,我們後輩該如何善待這上天所賦予的禮物呢?


更多文章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